就在昨天。
負責承銷任務的高盛公司,發現以十九美金定價吸引了大量潛在投資者,而美國股市近期表現也太好了。
所以和比爾·蓋茨等人商量著,將首次公開募股ipo)定價從十九美元,上調至二十四美元。
這樣做的後果是包括一批波士頓、費城、紐約華爾街等地的投資機構,紛紛在昨天接到消息之後大發雷霆,不願意接受新的募集資金報價,要求退出認購名單。
他們本以為這樣做會有效果,事實卻是無論高盛公司,還是以蓋茨為首的微軟大股東們都不慌張,反而在重新確定認購額之後,將二百萬股增發股份轉賣出去。
昨晚陳林芝接到法比安先生的電話,兩人交談內容正是緣於這場變故。
商界哪有什麼情誼,見微軟公司有條不紊,某些機構還不是捏著鼻子乖乖接受新報價,任由ipo定價從十九美元上漲至二十四美元,真正選擇退出的那批人也沒有真生氣,純粹是覺得以二十四美元定價賺不到錢,還可能跌破發行價,所以才讓出了ipo份額。
西海岸的舊金山聯合私募基金,被陳林芝重新撿起來時候,已經錯過了認購的黃金時間段,而就在昨天晚上,隨著一批投資者放棄認購,它的名字被高盛公司納入了ipo認購名單裡,總共認購三十萬股,代價是七百二十萬美金。
公司沒有真正上市之前,一切都存在變故。
修改定價這種事,沒什麼可說的,不過吃相終究難看了點,趕在上市前夕修改價格,打了眾人一個措手不及,難免遭人白眼。
這件事剛被解決。
舊的麻煩還沒解決,新的麻煩又來了。
今天一早,蓋茨跟高盛鬨出點不愉快,主要問題出在承銷手續費上。
代理券商幫忙籌劃安排上市,當然需要收取一定的費用,慣例是從ipo承銷總額中抽走百分之六點五當做報酬,比爾蓋茨要求下降至百分之六點一三,和之前一家已經上市的軟件公司持平。
高盛方麵當然不同意,覺得蓋茨等人是卸磨殺驢。
今天上市,今天才覺得手續費有問題,之前早乾嘛去了?
萬一輕易服軟,損失可不隻是這一筆手續費。
往小了說隻要消息傳出去,將來每次幫公司代理上市,高盛券商部門都會少掙點錢。
往大了說這叫破壞市場秩序,其他券商都會恨死他們高盛集團。
私下裡讓點無所謂,可蓋茨已經拿同行舉例子,說明外麵傳出風聲了,這種情況下讓步隻會坐實高盛做過砸人飯碗的事,於是負責這次承銷任務的主管,更不會承認公司以前按照百分之六點一三抽取過代理費,決口說不可能。
處於“後財團”時代,美國各個行業的抱團現象仍然嚴重,目前的高盛還不是以後那個高盛,不敢做出壞規矩的事。
於是開會期間雙方吵了一架。
事後,高盛負責這次承銷項目的高級合夥人,威脅說要清空手裡的微軟股票,這家公司曾融資過微軟,持股份額差不多是陳林芝的雙倍。
按照規定,ipo承銷商有權銷售更多股票,而近期市麵上流傳的“微軟現有股東隻允許出售不超過百分之十股份”的風聲,則屬於蓋茨和股東們私下裡達成的非公開協議,並沒有太強的約束力。
見高盛方麵死活不退讓,這回輪到蓋茨頭疼了。
創業十一年,比爾·蓋茨順風順水太久,再加上年少成名,彆看外貌斯斯文文,強勢起來隻比灰溜溜掃地出門的史蒂夫·喬布斯稍微好點,他也態度強硬。
其實僅僅隻涉及到ipo募集資金總額的百分之零點三七而已,總共將近二十萬美金的手續費,偏偏雙方都不願讓步。
為了找個台階下,微軟二股東保羅·艾倫,又跟高盛的這位聯合創始人躲在會議室單獨商談。
直到上市當天的早上八點多鐘才初步談妥。
高盛方麵給出另一個選擇,表明願意接受百分之六點一三的承銷手續費率,前提是蓋茨能夠再找人認購六十萬股。
昨天部分融資者,覺得微軟的ipo定價太高中途放棄,融資的資金量因此減少,勉強才認購出去二百萬股,沒能超額認購,意味著高盛所能拿到的手續費也隨之下降。
因此高盛方麵趁機把難題丟給蓋茨,要不然繼續按照百分之六點五執行,要不然再找人認購六十萬股。
讓蓋茨趕在這上市前半小時時間裡,尋找其他投資人。
六十萬股,ipo定價一股二十四美金。
也就是說即使按照百分之六點一三抽取手續費,隻要承銷出去,高盛能拿到八十八萬兩千多美金,試圖以此彌補損失。
蓋茨不敢真把高盛的人逼急了,可他又不是逆來順受的性格。
思來想去,比爾·蓋茨忽然記起幾個月前見過麵的法比安,當時法比安找上門,問他願不願意轉讓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