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山棠剛上任三個月。
他從大學畢業,直接被包分配到滬市化工總廠,後來又去曰本留學深造,走得是管理崗,也懂技術,因此升職速度非常快。
當年上馬三十萬噸乙烯設備,他就是工作組中的一員,前前後後談了幾年,花費六十多億人民幣,才完成從談判到開始生產的全部工作,讓全國石油化工業產值總量上升一個台階。
由此可見這家滬市化工總廠的地位有多重要。
它旗下還有大大小小眾多產業,包括幾個水泥廠、幾個化肥廠,業務範圍涵蓋煉油、塑料、化工、化纖這四大類,總共四十多個品種。
滬市石化總廠處境怎麼樣,趙山棠自然是知道的,要不然也不可能一接到消息,為了那個無比渺茫的可能,就眼巴巴大老遠坐車跑來和平飯店,等了許久四處托人才找到見麵機會,專門跟陳林芝談合作。
抬手推了推眼鏡,趙山棠說道:
“我們廠太大了,足足養活十多萬人,產品價格被限製,即使是利改稅之後依然麵臨許多麻煩,而且還要償還巨額債務。當初上馬乙烯設備時候,上麵隻給出了利用外資這一個政策,建設資金完全靠我們自行向國內外舉債籌措,那時候的利息比較高,但現在設備已經投產,市場前景越來越大。
陳老板,如果我們的債務能夠減少一半,我有信心在五年內實現扭虧為盈,現在我們石化總廠需要的是輕裝上陣,假如能夠達成合作,產品價格就能合理提高上去,產品這幾年都在漲價,生產成本也在漲,憑什麼我們廠的原材料就不能?而且員工數量方麵……可以適當優化,我聽說東德國和西德國正在合並,推出一個叫做托管局的模式,說不定就能蹚出一條新路。現在的關鍵在於錢從哪裡來,人到哪裡去,我們合作應該能把總廠一分為二,將直接生產經營性資產和非直接生產經營性資產分離,停止福利房、讓大家分灶做飯,雖然肯定會怨聲載道,可是現在已經到了不得不做的關鍵時刻。”
言外之意很明顯,就是想在引入資金降低負債率的同時,把許多包袱甩開,輕裝上陣。
涉及到十多萬人的生計問題,雖然聽起來比較殘酷,但以滬市化工總廠目前的情況,除了這條路之外實在是無計可施,至少在趙山棠看來已經沒有彆的辦法。
他講了一堆專業術語還有成語,比如“直接生產經營性資產”,直接能把老外繞暈。
不過,趙山棠的人沒在意到這點,陳林芝理解起來也沒任何難度,滿腦子都在評估著這門生意值不值得做。
問題看似很嚴峻,但其實在陳林芝眼裡也不是什麼了不得的大事。
幾十億人民幣的債務,在他看來隻要仗著滬市石化總廠的地位,多往水泥、柏油等領域深耕幾年,要不了多久就能還完,接下來的基建力度有多恐怖,他當然很清楚。
在煉油化工領域,市場需求量前景廣闊,說不定還能哭窮賣慘往房地產、加油站等行業發展。
類似的參照企業有科氏工業、美孚石油之類,剛好還能明正言順去海外買油田,深耕國內的石油化工領域。
在這年代,為了讓大而不倒的國企自給自足,尤其是甩開像滬市石化總廠這樣的巨型“大包袱”,上麵除了錢,幾乎什麼扶持都能給。
雖然不清楚滬市石化總廠的具體情況究竟如何,可陳林芝確實有些小心動,主要是看上了水泥廠、加油站、煉油和化工等領域,這些全都屬於朝氣蓬勃的好產業。
趙山棠等人眼裡,如同天塌了一樣的大麻煩,在陳林芝看來花個十億美金就能解決大部分。
而十億美金對他而言,現在也就是日經指數下跌四五個點的事。
等到交割完那些空單,他手裡能多出七八十億美元現金,今年以來日經指數跌幅已經過半,包括陳林芝在內的一批空頭賺瘋了。
在這1990年,西德股市大漲,美股和那些風投、天使投資的私募股權也在漲,聯合資本管理的資金規模不斷增加,導致身價上漲速度簡直刹不住車。
這就是陳林芝拿錢不當錢,前兩天隨隨便便撒出三億美金,並且許諾至少給高博學兩億美金用於發展超級市場零售業務,同時還布局多個大項目的底氣來源。
能聽出趙山棠語氣背後的心酸和無奈,也可能是陳林芝自己腦補的,畢竟快要當爹的人了,最近情感比較豐富。
陳林芝問道:
“怎麼合作先不提,跟你談了恐怕也沒用,你先跟我說說究竟還有哪些債,尤其是以外幣結算的債務,該不會當初承諾以外幣結算吧?”
這個問題問到了點子上。
趙山棠無奈歎氣:“七十年代的局勢比現在複雜,當時的管理層好大喜功,從西德和曰本買設備時候沒錢支付,隻能先欠著。”
深知不應該在傷口上撒鹽,然而陳林芝還是忍不住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