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大隊
周旭下車。
他們到了大隊的曬穀場口,曬穀場的用處很大。
因為這裡是一片平地。
所以開大會、曬穀子、放映電影、搞活動……都在這裡,而曬穀場人流量大,所以大隊的通知欄也放在這裡。
周旭下車,往這些大字報上麵看去。
有“包產到戶”的批判新聞,有通知“知青”返鄉,還有《xx市文藝》雜誌征求文學作品每千字最低三塊的消息……
“千字三塊……”周旭念叨一句。
七八年一千字給三塊錢!能買二三十斤糧食呢!
“咋的了?旭兒要寫文章?”周有才聽著他嘴裡嘟囔,嘴裡叼著一根不知道從哪裡扯的雜草,一臉不可置信。
現在這個年代,文學青年遍地走,十個九個是文青,還有一個是作詩的。
不過真能寫雜誌的不算多,你彆說這個小村子了,這小縣城搞得市級雜誌貼的大報也沒太多人能過稿,所以村子的人看見高價也都不奢望。
周旭隻是心裡默默念叨投稿的事情,但是沒說出來。
軍隊內部有個雜誌叫做“解放軍文藝”。
而莫言當年二十四歲了沒有被部隊提乾留隊,他十分的著急,最後看到了征稿報紙?他瘋狂寫小說去《解放軍文藝》,過稿才留隊了。然後被徐懷中推薦去了解放軍文藝學院。
不過莫言、餘華這類人屬於是真的有天賦的作家,半路出家成就斐然。
“……”
“你到底想啥呢?喊你不回話?”周有才從後麵拍拍周旭的肩膀。
周旭回了神,心裡念想的事情太多了:“我想的是,部隊有文工團,這類作家是不是都是在文工團待著的!”
周有才說道:“那不是廢話,我告訴你哈!那文工團的妹子都會跳芭蕾舞,膚白貌美大長腿……一個個跟資本主義家的小姐一樣!”
“咳咳,你不要誣陷人家哈!”周旭咳嗽一聲:“沒見過就扣帽子。”
“開玩笑,開玩笑。”
不過他沒說錯,其實大多數能進入文工團的妹子,都是家裡有些富裕的,兒時有機會得到訓練的機會。
龔雪、張莉……家裡都是公務員才從小學習舞蹈,一個進入了總政歌舞,一個去了戰旗。
……
“回家了,拜拜!”周旭和周有才說了幾句話就擺擺手告彆。
他們家的屋裡不大,正前麵貼的不是畫像了,改成了教員像。
周旭冷的一哆嗦然後開始脫衣服。
南方的十月不算冷,但是也得穿長袖,“阿秋”打了一聲噴嚏,他從陶瓷熱水壺裡麵倒出熱水來,像他這種混球從來不攢熱水,都是老母親留的,擦了一把臉。
瞬間感覺渾身都順暢了,順帶著又擦擦身子。
從那紅色印花東方紅的鏡子前麵,看得到自己的利落的肌肉線條和臉部線條。
“嘖,還是很帥的。”才欣賞到一半。
外麵響起了喊聲。
“……幺兒回來了?”那是自己的老母親,張秋天。
“哎!媽我才回來!等我給你們打盆水!”
這幾天秋收剛剛結束,大隊忙乎著開始上交公糧,然後按照公分開始分糧食,這應該是大隊年頭最感興趣的事情。
父親周國平是大隊的隊長,這幾天很忙,畢竟大隊什麼事情都聽他的,離不開人。
今天才開完大會回來。
聽著腳步聲臨近,兩人都是穿著蓑衣走了進來,周國平一邊抖擻蓑衣,一邊跟著周旭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