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天站在奕星碼頭倉庫中,心念微動,身影瞬間從原地消失。下一刻,他已置身於奕星那片廣袤而神秘的世界。
眼前景象與他離開時已然不同。天際儘頭,原本連綿的雪山輪廓似乎柔和了些許,空氣中那股深入骨髓的寒意,似乎也減弱了一分。
但他立刻察覺到一種異常——一種沉悶的、令人呼吸略感不適的凝滯感。他抬頭望向遠方那座不久前被他以驚天手段引爆的火山,巨大的火山口依舊被濃密的、灰中帶褐的雲團籠罩,那雲層低垂,仿佛飽含重量,與尋常的水汽雲霧截然不同。
“果然…問題出現了。”林天低聲自語,眉頭微蹙。引爆火山釋放巨大熱能,試圖扭轉小冰河期的計劃,在初期看來是成功的,全球氣溫有了明顯的回升趨勢。
但隨之而來的副作用,此刻正以如此直觀的方式呈現在他眼前——火山噴發帶來了海量的二氧化碳以及其他氣體,這些氣體並未如理想模型那般均勻分散到大氣環流中,反而在特定區域,尤其是火山周邊乃至更廣袤的上空,形成了局部濃度極高的氣團,如同給這片剛剛複蘇的土地蓋上了一層厚重的、窒息的“毛毯”。
他身形一閃,出現在設立在奕星主大陸的環境監測總站。
監測站內,各種儀器屏幕正閃爍著密集的數據流,幾名負責日常維護和數據分析的智能仿生人其核心邏輯源自林天早期獲得的外星科技碎片,並加以改造)立刻感應到他的到來,投射出全息影像。
“林總,歡迎歸來。”為首的仿生人,代號“觀測者a7”,發出平穩的電子音。
“a7,彙報大氣數據,重點二氧化碳濃度分布、全球溫度變化趨勢,以及生態影響初步評估。”林天沒有寒暄,直接下達指令。
“指令確認。”a7回應道,同時,巨大的全息星圖在監測站中央展開。星圖上,以引爆的火山為中心,一片觸目驚心的深紅色區域向外蔓延,覆蓋了將近三分之一的大陸麵積,並正向海洋擴散。
“如您所見,林總。‘火種計劃’林天為火山引爆行動設定的代號)成功提升了全球平均氣溫0.7攝氏度,冰川融化速度加快12,部分地區降水模式發生改變,有利於植被初步複蘇。”a7的聲音毫無波瀾,“然而,副作用顯著。目標區域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峰值達到0.15,局部地區甚至更高,遠超安全閾值。這些高濃度氣團受當前大氣環流模式影響,移動和擴散速度低於預期。”
另一幅全息圖展示出來,是受影響區域的生態監測畫麵。一些剛剛冒出新綠的苔原和低等植物群落出現了生長遲緩甚至葉片枯黃的現象。一些湖泊的水體呈現出不正常的酸度升高跡象。
“高濃度二氧化碳導致植物‘呼吸’困難,部分物種出現光合作用抑製。同時,溶於水形成碳酸,正在改變水化學環境,對nascentaaticesystes新生水生生態係統)構成威脅。”a7補充道,“若此狀況持續,前期升溫帶來的正麵效應可能在35個奕星年內被抵消,並引發更複雜的生態崩潰。”
林天沉默地看著數據流,手指無意識地在控製台上輕輕敲擊。情況比他預想的要棘手一些。僅僅提升溫度還不夠,如何“消化”掉這過度排放的溫室氣體,成為了新的關鍵。
“有沒有嘗試過人工乾預擴散?比如,製造大型風暴?”林天問道。
“已進行過七次小規模氣象乾預實驗。”a7調出實驗記錄,“結果顯示,強行擾動大氣環流,雖能一定程度上推動氣團移動,但能量消耗巨大,且可能導致高濃度二氧化碳汙染更廣闊的區域,風險不可控。此外,奕星大氣環流係統本身仍處於‘火種計劃’後的調整期,過於劇烈的乾預可能引發不可預知的連鎖反應。”
林天點了點頭,這在他的預料之中。粗暴地吹散它們,就像在房間裡揚起灰塵,看似解決了眼前,實則讓問題彌漫到每個角落。他需要的是“吸收”和“轉化”。
他的目光投向星圖上那片蔚藍的海洋。奕星的海洋麵積廣闊,占星球表麵積近70,雖然生命形式相對原始,但潛力巨大。
“海洋呢?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彙。奕星海洋的吸收能力如何?”
“根據監測,海洋確實在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表層海水酸化速率已提升18。但目前海洋生態係統過於簡單,缺乏類似地球上的大型藻類、浮遊生物群落等高效固碳途徑,吸收速率遠跟不上排放速率。且持續酸化本身對海洋初級生命的形成和穩定構成威脅。”
林天陷入沉思。腦海中,地球上學到的知識、在日內瓦接觸到的前沿環保科技、以及對奕星獨特環境的理解,開始飛速碰撞、融合。
“或許…我們需要一場‘綠色革命’,不隻在陸地,更在海洋。”林天眼中閃過一絲亮光,“a7,調出奕星海洋生態基因庫,篩選所有具有高速生長、高光合效率、強環境適應性的藻類及水生植物基因模板。”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正在調取…篩選完成。共有十七種候選基因模板,其中‘深藍螺旋藻奕星變種)’、‘熒光矽藻集群’、‘巨型海藻林原型)’綜合評價最高。”
全息影像上展現出這三種生物的模擬形態。深藍螺旋藻能形成大片藍綠色藻華,光合作用效率極高;熒光矽藻集群在特定光線下會發出微光,能適應不同水深的光照條件;巨型的海藻林則能形成龐大的水下森林,不僅固碳,還能為其他海洋生物提供棲息地。
“光有模板還不夠,我們需要加速它們的繁衍和擴散,並確保它們能有效‘鎖定’碳元素。”林天沉吟道,“我記得…之前在解析那些外星科技碎片時,有一個關於‘環境催化納米蜂群’的模糊概念?”
“是的,林總。該技術理論上可以設計一種微型的、可自我複製的納米單位,播撒到環境中,它們能吸收特定物質如二氧化碳),利用環境能量如光能),促進目標生物如藻類)的生長和代謝,並將碳元素以更穩定的形式如碳酸鈣微晶)固定下來。但該技術完整度僅為32,存在潛在風險:納米蜂群若失控,可能過度消耗大氣成分,或對非目標生態係統造成不可逆改變。”
“風險與機遇並存。”林天目光堅定,“啟動‘深藍搖籃’計劃。第一階段:集中運算資源,補全‘環境催化納米蜂群’技術,設定絕對指令優先級,確保其行為完全受控,且目標鎖定為促進所選三種海洋固碳生物生長與碳固定。第二階段:在選定海域進行封閉測試。第三階段:全球海洋播撒。”
“指令已記錄。預計補全技術需要72標準時。警告:此計劃將消耗大量能源及基礎材料。”a7提示。
“權限開放,優先執行。”林天毫不猶豫。相比於奕星長遠的發展,這些消耗是必要的。
“a7,‘深藍搖籃’計劃,最高優先級啟動。”
“指令確認。技術補全進程加速。預計60標準時後完成。海洋基因培育艙已開始製備首批‘深藍螺旋藻’與‘熒光矽藻集群’孢子。”
監測站內,無形的能量在彙聚,龐大的數據流奔騰不息。
林天走到觀測窗前,望向奕星那片因為高濃度氣體而顯得有些朦朧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