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域”(MindScape)的啟動,如同一艘滿載夢想與野心的航船,駛入了未知的商海。謝豔玲全身心投入其中,租用了獨立的辦公空間,組建核心團隊,夜以繼日地打磨產品原型、規劃內容矩陣、洽談技術合作。她享受著這種前所未有的自主權和創造感,每一個決策都打上了她個人的烙印,這讓她感到一種充實的疲憊。
林鎮欽果然恪守了他“投資人”的身份。他不再事無巨細地過問,隻在月度董事會聽取彙報,提出的問題專業而犀利,完全公事公辦。資金按照協議節點準時到位,資源在需要時也能通過正常渠道申請調動,但他個人的身影,卻很少出現在“心域”的辦公室。
這種距離感,起初讓謝豔玲有些不適,仿佛突然失去了某種堅實的依靠。但她很快調整過來,她知道,這正是她想要的——獨立證明自己。她將林鎮欽視為一個要求嚴苛但遵守規則的投資方,這反而激發出她更強的鬥誌和潛能。
然而,商場的殘酷,並不會因為創業者的激情和願景而有絲毫減緩。“心域”瞄準的情緒健康賽道,雖然前景廣闊,但模式新穎,市場教育成本極高。最初的幾個月,推廣效果遠低於預期,用戶增長緩慢,燒錢速度卻快得驚人。負麵反饋開始出現,質疑這種“線上+線下”、“科技+心理”的模式是否隻是聽起來美好,實則華而不實。
更大的危機,來自一場精心策劃的輿論狙擊。
一家與秦氏集團關係密切的財經媒體,發布了一篇深度分析報告,直指“心域”項目存在“概念泡沫”。報告質疑其商業模式的可持續性,嘲諷其將“心理健康”這種嚴肅議題過度包裝和娛樂化,甚至暗示其核心技術(一個基於AI的情緒識彆與互動算法)存在數據隱私泄露風險和倫理問題。報告還“巧合”地提到了謝豔玲與林鎮欽的關係,暗示“心域”能獲得巨額投資,更多是依靠私人關係而非項目本身價值。
這篇文章如同一把淬毒的匕首,精準地命中了“心域”當前最脆弱的命門——商業模式尚未跑通,公眾信任尚未建立。文章被大量轉載,引發了新一輪的輿論關注,這一次,不再是八卦緋聞,而是更具殺傷力的商業質疑。
“心域”的團隊士氣受到了沉重打擊,原本在接觸的幾家潛在合作夥伴態度變得曖昧起來,甚至有早期用戶開始要求注銷賬號、退還預存款。
謝豔玲麵臨著創業以來最嚴峻的考驗。她連續幾天幾乎不眠不休,帶領團隊分析數據、調整策略、準備回應材料,試圖穩住陣腳。但市場的恐慌和質疑如同潮水,單憑她和一個初創團隊的力量,難以迅速力挽狂瀾。
她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壓力,比在林氏時麵對的任何挑戰都要沉重。那時,她身後有龐大的林氏帝國作為後盾,有林鎮欽這座可以倚靠的冰山。而現在,她是這艘船的船長,所有的風雨,都需要她獨自麵對。
深夜,她獨自一人留在空蕩蕩的辦公室裡,看著電腦屏幕上那些刺眼的負麵報道和下滑的數據曲線,一種深深的無力感攫住了她。她甚至開始懷疑自己,選擇這條異常艱難的道路,是不是太過自負?
手機屏幕亮起,是林鎮欽發來的信息,隻有簡短的三個字:“還好嗎?”
看著這三個字,謝豔玲的鼻子猛地一酸,強忍了許久的委屈和壓力幾乎決堤。她很想告訴他不好,很不好,很想聽聽他的聲音,哪怕隻是一句冰冷的分析。
但她死死咬住了下唇。她不能。她現在不是他的下屬,不是需要他庇護的女人,而是他投資的創業者。她必須拿出解決方案,而不是傳遞焦慮。
她深吸一口氣,回複道:“在想辦法,問題可以解決。”
信息發出去後,石沉大海。謝豔玲看著再無回應的手機屏幕,心中掠過一絲失落,但隨即又被更強的倔強取代。他是在用沉默告訴她,這是她的戰場。
然而,林鎮欽的“不作為”,僅僅是表象。
第二天,謝豔玲在聯係一家之前態度猶豫的關鍵技術供應商時,對方突然變得異常熱情和配合,不僅同意了之前僵持不下的合作條款,還主動提出可以派駐技術團隊支援。緊接著,幾家原本態度觀望的權威心理谘詢機構,幾乎同時主動聯係“心域”,表示願意進行深度合作,共同開發專業內容。
更讓她意外的是,那家發布負麵報告的媒體,其母公司旗下另一個重要的流量平台,突然開始主動推送“心域”團隊精心準備的正向回應文章和相關科普內容,流量傾斜力度之大,遠超正常商業合作的範疇。
這些變化來得太快太集中,絕不僅僅是巧合。
謝豔玲立刻明白了。是林鎮欽。他沒有直接插手,沒有給她任何安慰或指令,但他動用了他的人脈和資源,在她看不見的地方,悄無聲息地,為她清除了最大的障礙,鋪平了最關鍵的道路。
他沒有乾涉她的決策,沒有剝奪她解決問題的主導權,他隻是在她即將被風浪淹沒時,默默地在暗處為她加固了船體,調整了風帆。
一種難以言喻的複雜情緒在她心中翻湧。有感激,有動容,更有一種被深刻理解和尊重的震撼。他懂她,懂她的驕傲,懂她想要獨立證明自己的渴望。所以,他選擇了這樣一種方式,既給予了最實質的幫助,又最大程度地保全了她的自主和尊嚴。
當天下午,“心域”召開了緊急線上發布會。謝豔玲作為創始人,親自出麵,沒有回避問題,而是直麵所有質疑。她用翔實的數據、清晰的邏輯、以及與合作方新簽署的協議,逐一回應了關於商業模式、技術安全和倫理的擔憂。她的態度不卑不亢,既有創業者的誠懇,也有企業家的魄力。
她的表現,結合背後悄然改變的支持力量,成功地扭轉了部分輿論風向。雖然危機尚未完全解除,但最危險的時刻已經過去。
發布會結束後,謝豔玲回到辦公室,窗外已是華燈初上。她感到一種劫後餘生般的疲憊,但眼神卻異常明亮。
她拿出手機,給林鎮欽發了一條信息:
“謝謝。還有,我會讓你這筆投資,物超所值。”
這一次,他回複得很快,依舊簡潔:
“我等著。”
看著這兩個字,謝豔玲的嘴角,緩緩揚起一抹堅定而自信的弧度。
危局之中,她曾感到孤立無援,但最終發現,她並非獨行。有一道孤光,在她看不見的地方,始終為她照亮前路,卻又小心地,不掩蓋她自身的光芒。
這場危機,讓她真正體會到了獨立創業的艱辛,也讓她更深切地理解了林鎮欽那份沉默而強大的守護。他們的關係,在這場商業的風暴中,淬煉出了新的韌性與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