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荏苒,如白駒過隙。林承硯兩歲多了,語言能力爆發式增長,從簡單的詞語進階到能說出完整的短句,對世界的好奇心與日俱增,儼然成了彆墅裡最忙碌的“小探險家”。謝豔玲與林鎮欽合作的“智慧社區情緒健康”項目,在經曆了初期的磨合與探索後,成功在一個高端社區落地了試點,收集到了寶貴的一手數據,驗證了技術路線的可行性,但也暴露出了更多需要優化的細節和規模化推廣的挑戰。
生活仿佛進入了一種新的穩態。謝豔玲的“心域”在成功推出“靈眸”係列後,穩紮穩打,一方麵持續迭代產品,另一方麵開始探索與企業端(EAP員工援助計劃)的合作,業務版圖穩步擴張。林鎮欽的林氏帝國則在科技生態布局和傳統產業升級的雙輪驅動下,業績持續增長,但他肩上的全球戰略壓力和來自各方勢力的審視也絲毫未減。
他們依舊忙碌,但似乎都找到了一種與忙碌和平共處的方式。家庭的晚餐時間被神聖化,除非極端情況,否則絕不占用。周末至少有一天,是完全屬於小承硯的“家庭日”,他們會帶他去公園、博物館,或者隻是在彆墅的花園裡,陪他觀察螞蟻搬家、給花草澆水。
平靜之下,新的萌芽也在悄然生長。
第一個新芽,來自謝豔玲內心深處的渴望。
一次,她陪同林鎮欽出席一個慈善晚宴,晚宴的主題是支持偏遠地區的兒童教育。台上,一位來自山區的女教師動情地講述著她在資源匱乏的情況下,如何依靠有限的工具和無限的熱情,點燃孩子們對知識的渴望。謝豔玲在台下聽著,看著屏幕上那些孩子們純真而渴望的眼神,心中某根弦被深深觸動了。
晚宴結束後,在回家的車上,她顯得有些沉默。
“怎麼了?”林鎮欽敏銳地察覺到她的情緒。
“沒什麼,”謝豔玲搖搖頭,目光望著窗外流光溢彩的街景,輕聲道,“隻是覺得,我們做的事業,雖然也在創造價值,但似乎……離那些最本質、最迫切需要幫助的人和事,有點遠。”
林鎮欽側頭看了她一眼,沒有立刻回應。他理解她的感受。當財富和成就積累到一定程度,人會本能地開始追尋更深層次的意義和價值認同。
幾天後,謝豔玲向“心域”的核心團隊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啟動“心域·啟明”公益計劃。利用“心域”的技術和內容優勢,為資源匱乏地區的學校和孩子,提供低成本的情緒健康篩查工具和心理健康課程支持。
這個提議在內部引發了一些討論。有人認為這會分散公司資源,影響商業化進程;也有人擔憂公益項目的投入產出比無法衡量。但謝豔玲態度堅決。
“‘心域’的初心,是關注人的內心世界。這份關注,不應該有地域和貧富的界限。”她在會議上如是說,眼神清亮而堅定,“商業成功讓我們有了能力,而能力越大,責任也越大。‘啟明’計劃或許短期內看不到經濟回報,但它能帶來的社會價值和品牌內涵,是任何廣告都無法比擬的。更重要的是,它讓我們做的事,更有溫度。”
她的堅持和清晰的願景,最終說服了團隊。“心域·啟明”計劃開始悄然籌備。謝豔玲親自牽頭,組建了一個小而精的專項小組,低調而迅速地推進起來。
第二個新芽,則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荊棘,悄然探出頭。
林氏集團一年一度的戰略務虛會在一處風景秀麗的度假村舉行。這次會議的一個重要議題,是評估並調整集團未來三年的投資組合。作為集團總裁,林鎮欽需要在眾多項目中做出取舍,將資源更加聚焦於具有戰略意義和最高回報率的領域。
會議進行到第二天下午,討論到林氏早年投資的一家高端母嬰連鎖品牌“悅芽”。這家品牌曾經風光無限,但近年來受到電商衝擊和新興品牌崛起的雙重壓力,業績增長乏力,利潤率持續下滑。負責該項目的副總裁建議,逐步縮減對“悅芽”的投入,甚至考慮在合適的時機剝離。
大多數與會高管表示讚同。從純粹的財務投資角度看,這無疑是最理性的選擇。
然而,當討論接近尾聲,即將由林鎮欽拍板時,他卻沒有立刻表態。他的目光落在項目書裡“悅芽”那個熟悉的、由一片嫩芽托舉著嬰兒的Lo上,手指無意識地在桌麵上輕輕敲擊著。
周韜站在他身後,敏銳地注意到,林總的視線,在那個Lo上多停留了幾秒。
沒有人知道,很多年前,林鎮欽的大哥林鎮宇,曾偶然幫助過“悅芽”最初的創始人,並十分欣賞那個充滿希望的Lo寓意。林鎮宇去世後,林鎮欽接手了這項投資,某種程度上,也帶著一絲對兄長眼光的延續。
如今,要親手剝離掉這個帶著微妙情感聯係的項目嗎?
會議室裡安靜下來,所有人都等待著林鎮欽的決斷。他抬起眼,目光平靜地掃過在場眾人,最終緩緩開口,聲音聽不出什麼情緒:“‘悅芽’的項目,暫緩決議。我需要看到更詳細的轉型可行性報告,包括線上渠道重構、品牌年輕化和供應鏈優化的具體方案。”
這個決定,讓一些秉持純粹商業邏輯的高管微微蹙眉,但無人敢提出異議。
會議結束後,林鎮欽獨自在會議室坐了一會兒。他明白,自己這個決定摻雜了非理性的因素。將資源投入到一個前景不明的項目,去維係一個近乎虛無的情感紐帶,這對於一個成熟的商業領袖而言,並非明智之舉。
但……人終究不是完全理性的機器。
晚上,他和謝豔玲視頻通話(她因“啟明”計劃去了外地考察),提到了“悅芽”的事情,語氣平淡,仿佛在說一件與己無關的公事。
謝豔玲在屏幕那端,安靜地聽著,沒有立刻評論。她了解林鎮欽,知道他此刻內心的那點波瀾。等他說完,她才輕聲問:“是因為鎮宇大哥嗎?”
林鎮欽沉默了一下,沒有否認。
“有時候,保留一些有溫度的東西,比追求極致的投資回報率更重要。”謝豔玲的聲音透過麥克風傳來,帶著一絲理解和暖意,“隻要它不至於拖垮整體。或許,給它一個機會轉型,也是給那份記憶一個交代。”
她的話,像一陣溫和的風,吹散了他心頭那點因“不專業”而產生的自我質疑。他不需要她的具體建議,隻需要這份理解。
新芽破土,有的向著陽光雨露,有的則可能牽動埋藏已久的根須。
“心域·啟明”承載著謝豔玲對事業意義的重新探尋。
而“悅芽”的去留,則考驗著林鎮欽在理性帝國中,為感性保留一隅的邊界與智慧。
他們的“共生”,進入了在更宏大版圖與更細膩情感間尋找平衡的新階段。
繁花似錦的前路,已然在望,但滋養花朵的土壤之下,新的故事正在悄然孕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