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老看到他消息後立馬回複:“等我看完。”
夜深人靜,書房燈下。
唐老緩緩關掉剛讀完的電子稿,他站起身,凝望窗外沉沉的夜色。
“了不得……”
他心中第一個浮現的念頭,竟是這三個字。
“這小家夥,當真是給了我一個天大的驚喜。”
起初,他指點顧遠去江南采風,隻是希望他能彌補文字中不接地氣的虛浮,讓那個雲邊鎮有個紮實的骨架。
他預想到顧遠會進步,卻萬萬沒想到,這進步是如此脫胎換骨。
他驚訝的,並非是那些精巧的結構或辭藻。
說實話,這些東西在他眼裡並不重要。
他震驚的是字裡行間流淌出的那種磅礴的生命力與深沉的悲憫。
對於王鶯鶯,顧遠塑造出來的不是一個簡單的外婆形象。
而是一個紮根於土地、用儘一生力氣活出尊嚴與溫暖的、活生生的人。
她與小賣部,與整個小鎮的筋脈相連,那種血肉感絕非靠資料堆砌所能及。
而對於結局的刻畫,更令唐老動容。
他原以為會看到濃烈的悲傷,但顧遠筆下流淌出的,卻是一種寂靜而磅礴的力量。
那束光熄滅了,卻照亮了劉十三往後所有的路。
這份對悲劇美學的領悟和把控遠超同齡人,甚至超越了許多成熟作家,直抵文學的核心力量。
用缺憾來詮釋圓滿,用逝去來喚醒珍惜。
想到這裡,一陣強烈的欣慰感湧上唐老心頭:“孺子可教,璞玉生輝啊!”
他回想起“微光·永恒”決賽上那個寫出《項鏈》的眼神銳利的少年。
再到後來向他請教“文章太虛”的困惑學生,直至今日,能寫出如此有溫度、有深度作品的作家。
這成長速度,堪稱神速。
這份欣慰,不僅僅源於顧遠技巧的飛躍。
更源於他看到了顧遠身上最寶貴的東西:悟性,真誠,以及對普通人的深切關懷。
這比任何寫作技巧都重要。
顧遠沒有辜負他的指點,更沒有辜負那片江南水土的滋養,他真正地將生活的養分化為了文學的骨血。
最終,所有的驚訝與欣慰,都化為了一份沉甸甸的期許和一絲審慎的思考。
“此子前程,不可限量。”
“隻是這鋒芒已露,後續之路,需得好好引導,方能成大器。”
他回到書桌前,開始字斟句酌地思考如何回複顧遠。
良久,在經過顧遠的回複後,二人接通了視頻電話。
唐老緩緩問道:“小顧,你先告訴我,程霜於劉十三,像什麼?”
顧遠怔了一下,答道:
“像一道光。在他最灰暗的時候,強行照進來的光。”
“說得很好。”唐老讚許地點點頭,目光悠遠,“那你可知,世間最極致的美,往往與‘短暫’和‘缺憾’相伴?”
“譬如曇花一現,譬如流星劃過。”
“正因其短暫,才更顯其絢爛。正因其可能逝去,才更讓人珍惜存在的每一刻。”
他看向顧遠,語氣變得深沉而懇切:
“你若讓她這束光永遠常亮,故事自然溫馨圓滿,但讀罷合上書頁,它或許也隻是一段值得祝福的人生。”
“可你若讓這光曾無比熾熱地燃燒,最終雖歸於沉寂,卻能以其熄滅的代價,照亮劉十三往後餘生所有的路。”
“這份痛楚,會轉化為一種力量。這份失去,會讓故事從一個好看的故事,升華為一種能叩問讀者心門的生命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