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正好借今天這個特殊的日子,了解一下"南"京"保"衛"戰,以及誰最該對失守負責,以此銘記慘痛曆史,緬懷遇難的同胞。
當時的戰場情況,守不守城是個非常緊迫的問題,目前網上的絕大多數文章都一口咬定說當時原本準備放棄守城,可是因為唐生智的原因不僅直接導致了慘敗甚至覺得是他間接導致了大慘案,把所有責任推給了守城主將,可責任並不應該這麼簡單的劃分。
可當時北邊江麵有小鬼子艦隊,周邊也陸續被入侵,這座城市已經成了一座不具備堅守條件的孤城,這是當時的共識,並不需要多高深的軍事知識,但問題是這裡是國都,各方麵因素使得這座城不得不守。
而且,不戰而降放棄國都這口鍋比抵抗失敗要嚴重百倍,還必須某個人自己來背,所以這城必須要守,還必須投入主力部隊堅守,不僅如此,守城還可以獲得國際上的援助。當時的情況是白頭鷹指望不上了,但毛子怕後方自己後方出大問題,為了避免被前後夾擊,表示願意提供援助,但有援助那也得表現出自己值得這份援助才行,不然那就給彆人了,所以常運輸自然是表明一定會堅守,並問友邦能否在十天之內出兵。因此出於爭取外援的需要,他們也隻能選擇堅守,不能輕易放棄首都。
“等外援,國際上,國際上,這家夥就知道國際上,什麼都盼著彆人幫他出麵”。
“他守城居然不是因為這是國都,而是想要獲得援助,他一開始就沒下定決心啊”。
“北邊的支援那麼遠,十天怎麼可能趕過去,他就是不想守,又怕被罵,還想要援助,他這麼說,最後丟了也是評個守城失敗以及後援未抵達無力再守,真是好算計”。
“看他這副樣子,我最擔心的是他臨時變卦,到時候.....”,此話一出,人們已經有不好的預感湧上心頭。
陳勇說完當時的情況,在簡單說了一下主將的情況:然後說一下唐生.智這位守城主將,當年他早就兼任了警衛執行部主任,城市的工事修築、部隊管理、陣地設置都是由他負責的,更關鍵的是,他曾經連續兩年擔任守城演習的參謀長和裁判長,推演和防禦敵軍進攻的作戰方案。事實上後來參加保衛戰的多支部隊也是演習的主角。所以如果要守城,那麼選擇他這位對地形、守城部隊、方案都熟悉而且也具備較強的軍事能力的人,是當時最合適的抉擇。
而且,既然是必敗的外交仗,一場為了國際援助的仗,那指揮官的資曆就是非常重要的,派一個小輩來充數彆人一看就知道是假的,縱觀當時有資格來背這口鍋的,那肯定就是常運輸了,可是守城風險太高,即便僥幸逃生名聲也毀了,所以常運輸肯定不會去守城,其他有資質的要麼肩負重任不能輕易折損,要麼就已經指揮不動部隊了,這幾個一排除,隻剩下他。
然後接下來再講講部隊打的怎麼樣了,這在自媒體上屬於是什麼都有,這邊88師飛將軍孫元.良血戰小鬼子,那邊教導總隊600親兵擊退兩萬鬼子,反正把能誇的都誇了個遍,可這場守城戰中他們的表現究竟如何呢。
首先是88師,不知道怎麼回事,網上居然一個勁誇這支隊伍的師長。反正他孫元.良真的吹不起來,飛將軍這玩意發揮一直很穩定,他堅守的陣地早在一九三六年就完成了鋼筋混凝土的地下永備工事,應該說防禦條件很好。
可小鬼子10日開始進攻,12日陣地全部丟失,陣地倒在其次,最重要的是師長丟下部隊自己跑了,88師此前經過了大戰,損失極大,全軍隻剩下7000多人,其中一半還是新兵,這種情況下當官的跑了,隊伍自然會亂。當事人36師師長宋希濂回憶就提到,這次逃跑是由那位飛將軍帶頭的,可謂情節極其惡劣。
而當時的51師負責守鎮守城市的外圍陣地,他們可是在裝備遠遠落後的情況下擋住了鬼子一個步兵聯隊的進攻,被敵軍評價為抵抗頑強,最後小鬼子的師團投入了主力才突破了陣地。
再說一下教導總隊,他們在紫金山之戰中十分英勇,奮力抵抗侵略者,即使麵對小鬼子的優勢兵力和火力,即使在那種高壓下被迫逐漸後退,他們也依舊能控製住關鍵陣地,特彆是前線被突破時,教導總隊官兵敗而不退,和敵軍反複拉扯爭奪,最終和來增援的廣東部隊一起恢複了陣地。甚至12月14日其他守城部隊瓦解的情況下,部分官兵還堅持孤軍奮戰,就是影視裡看到的一小部分士兵在和敵人進行巷戰。
可在網上這些可圈可點的戰鬥並沒什麼人說,網上最有名的教導總隊居然是因為德械而被人提及,可惜的是基層英勇行為不能上升到長官。原因是,前幾天,某個人表示頂不住了可以撤,那守城主將見戰局實難挽救,遂於12月12日下午召集師長以上軍官緊急會議,奉命下達分彆突圍的命令。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然而下令之後,有些軍長、師長並沒有將突圍的命令傳達下去就逃命去了,以至於下麵部隊群龍無首,紛紛趕往江邊奪路逃命,造成極大的混亂。甚至當時戒嚴部的人未獲得撤退命令,又看見友軍狂退,就以為是逃跑的,調轉槍口向亂兵掃射,可見當時的混亂。
13日晨,小鬼子的軍團相繼入城。而後這群畜生裡的畜生就在城內進行了亙古未聞、慘絕人寰的大屠殺,燒殺搶掠無惡不作,而且對未完成撤退的軍隊騙降,並進行屠殺。
30多萬人的鮮血染紅了滔滔長江,這座古都已淪為一座白骨累累的人間煉獄。這是我們世世代代都不能忘記的曆史,我們記住這些,就是為了防止那些彆有用心之人,現在他們敢否認,以後就會黑的變白的,再以後怕是直接成我們的錯了,這種仇,怎麼能忘。
聽到古都淪陷,數十萬人慘遭毒手,天幕下人們頓感頭暈目眩,心如刀絞,那是真正的鑽心剜骨的痛,那樣的慘案,那就是刀都會砍鈍,那些東西居然乾得出來。
“一懼敵軍內心欲棄守國都,二又懼民意指責“不戰而逃”要象征性守城,戰役未起而國都先遷,兵士用命而將帥自散,要守不守,要撤又不提前計劃,這老賊舉棋不定,這樣怎麼可能打贏嘛”。
“那可是國都啊......”。
“騙降殺俘,騙降殺俘!還屠殺平民,這群畜生裡的畜生,不乾一件人事!”。
“山川異域,不共戴天呐”。
最後說回那位守城主將,作為十幾萬大軍的指揮官,如果他當時沒有進行撤退部署,自己溜了那麼再大的鍋還是得扣到他頭上,問題是他奉令撤離前,不但部署了突圍方案,還給每個軍長留印了撤退命令的文書,按照這份命令大部分守軍要在夜間正麵突圍。
然而當時大部分軍長師長一起抗命不從,反對正麵突圍,這其實一點也不奇怪,當時很多守城部隊從一開始就違反了司令部的命令,本來是防止守軍私自撤退,下令要破釜沉舟的,但下麵的軍隊仍然私藏了不少船隻。那麼既然有船,在長官們看來至少自己能夠平安渡江逃生的,那又何必選擇九死一生的正麵突圍呢。
所以最後真正服從命令突圍的隻有廣東部隊的83、66兩軍,當時第66軍名義上是一個軍,實際兵力還編不滿一個師,這支軍隊也是守城前已經經曆了一場大戰,兵力損失嚴重,但是人家將領有能力有責任,接到突圍命令後,便服從指示,開始計劃突圍。
這次行動完全出乎小鬼子的預料,突圍部隊出城遭遇阻擊,幾經衝殺不但使小鬼子出現極大的傷亡,還差點端掉了一個師團司令部,雖然第二天連續遭遇敵軍大部隊的圍攻,很多官兵被衝散,但一直堅持戰鬥,而後大部隊成功衝出了包圍圈,還把教導總隊的幾十個人帶了出來,傷亡固然巨大但同時也讓小鬼子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而且當時敵軍還沒有長期圍城的準備,所以包圍圈並不緊密,部隊出城後就發現有篝火的地方才有敵人,遠離火光前進就還是安全的。
戰後統計,正麵突圍的部隊不僅當時就衝出去4000餘人,12月14日收容被打散的官兵1500餘人,來年一月又陸續有2000左右在突圍過程中失散的官兵歸隊,總體生還率近50。可是高級軍官的死傷就相對嚴重了,159師師長、160師參謀長等多位高級將領在突圍過程中壯烈犧牲。
而另一邊抗命不從強行渡江的部隊,其生還比例就慘不忍睹了,51師的生還官兵僅1500餘人,58師僅1000餘人,87師生還500餘人,教導總隊3.5萬人最後生還1000餘人,師長飛了的第88師基本全部損失掉了,其他各部隊加起來還不到500,即便算上依命令渡江的第36師,十多萬大軍成功抵達長江北岸的還不到人,基層官兵的生還率更是不到15。可他們的高級軍官就不一樣了,根據其高層的報告,師長以上並無一人犧牲,畢竟這些人要麼早早的丟下部隊獨自跑路,要麼躲在後方,當然是安全的。
特彆值得一提的是,第83軍軍長鄧龍光突圍時還細心的保留了突圍命令,在後來的會議上,那些抗命不從的嫡係將領直接倒打一耙,說主將放棄守城時沒有下達撤退命令,屬於棄城逃走,在這場甩鍋大會上,鄧龍光看不過去了就把保存的命令拿了出來,才算是解了圍。
而且唐主將後來在四九年選擇棄暗投明,這在某些人看來那是罪惡大過天,當然會變成一個人背全部的鍋。
“為何要把鍋都甩給一個人呢?”
“是啊,明明是國都,卻沒有調度精兵堅守,說著堅守又要撤,還沒有撤退預案,舉棋不定,這個問題就很大了,主將肯定有重大的過失,但忽略其他人的問題,那就說不過去了,這樣下去記著記著不就偏了嗎”。
這時有人出來解釋道:“其實也挺好理解的,把責任完全推給他,再結合他的起義,方便借題發揮”。
“”
喜歡錯位時空:與古人分享日常請大家收藏:()錯位時空:與古人分享日常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