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血戰湘江,預告
在看完電影後的第二天,陳勇實習的醫院終於迎來了三甲審核。在審核當天那肯定是不能躲在角落摸魚的了。事實上實習生也會被抽到問問題,所幸不用背那些“應知應會”,更多是集中在臨床專業要求的手衛生、無菌操作,心肺複蘇以及人人都必須懂的消防知識。
天幕下,所有人看著那一群人過來,然後叫出一個義務工作人員,問各種問題,好家夥,給他們都看緊張了。
“誒?居然沒有實習生不爽搗亂”。
“實習生的擔子不重,都是簡單問題,你看主播他們一下子全過了。主要是院方領導不當人,讓實習生加班....”
“是啊,怎麼說也是自己老師,一己私欲就在暗中使絆子,幾千個醫務工作人員背了半年的資料就全廢了”。
這就是為什麼大醫院更喜歡讓學生回去,因為他們真的不敢賭,隻能說陳勇實習的醫院,好膽。
審核完畢,看到專家去其他部門了,整個科室都感覺輕鬆了,陳勇的老師還請大家喝奶茶,反正回訪的可能性不大。
一下午無事,又不用加班,到了晚上陳勇就想著看點什麼電影好呢。就在陳勇考慮的時候,朱棣問之前關於古田的電影,貌似有後續的故事,能不能放一放。帶領一支弱勢的軍隊披荊斬棘,建立新國,他真的很感興趣啊。
電影當然是沒分一二的,但後續的曆史有相應的電影,血戰湘江。而在看電影之前,陳勇先簡單說了一下當時擔任組織高層的李、博二人。
陳勇:“李、博二人之所以能夠擔任軍隊高層,有以下這些方麵的因素。首先是國際上的背景。李德是國際方麵派往我國的軍事顧問。他畢業於伏龍芝軍事學院,被認為具備軍事理論素養,因此被派到我們這協助我們”。
明朝,洪武年間,朱元璋看著天幕,反問了一句:“什麼叫被認為具備軍事理論素養?”
但陳勇好像沒注意到,以至於沒有解釋這個問題,但眾人也不是傻子,朱元璋隻是習慣性的問了一句,很自然的他們想到了一個人,此時徐達淡淡的說出一個名字:“趙括”。
陳勇:“博古曾在毛熊那邊留學深造過,深受國際組織的信任,也因此畢業後他被特派回國,而他則在之後的時間裡逐漸掌握了實權”。
“然而,他雖然吃過洋麵包喝過洋墨水,但是回國擔負重任的時候也年僅23歲。由於缺乏軍事經驗,在麵對敵人的幾十萬大軍時,年輕的他感到束手無策。而此時同為國際方麵派來的李德自然是被他視為“及時雨”,很快就把軍事指揮權交給了李德,希望這個外國的軍事顧問能幫助隊伍扭轉局勢”。
“在此期間,李德被博古視為“洋欽差”,他的身份和背景使他在軍中享有極高的權威,甚至被稱為‘紅都的太上皇’,根本就管不了”。
唐朝,李世民:“為什麼要聽國際的?”。太上皇,那不就是用來關著的嗎,管是管不了,但總是有辦法整的,李世民習慣性的用自己的條件思考著。
因為之前一直漏掉消息,經過係統的提醒,陳勇終於關注到了這個問題,解釋道:“這就要提到另一個事了,當時我們是國際的一個支部,必須服從國際上的指示。李德作為國際的代表,其地位和決策被認為具有不可置疑的權威性。而博古對這個洋欽差盲目信任,導致他們對各種錯誤指揮缺乏有效的質疑和反對”。
“我們自己的組織在成立初期有個說法叫南陳北李,這個故事主視角是兩位國人。但黨與國際的關係從一開始就非常緊密,甚至可以說組織的成立本身就是在國際的直接指導和幫助下完成的”。
“國際第三國際)成立於1919年,目的是推動世界範圍內的無產階級革命,支持各國的無產階級發展。當時國際上認為,中國的革命是世界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國際方麵積極幫助我們革命和發展”。
“1920年,國際上派代表維經斯基來華與陳、李等人接觸,並幫助籌建組織。國際上提供了資金、理論指導和人員培訓等多方麵的支持。而在早期領導人中,如陳、李等人雖然在國內有較高的威望,但在主義的理論方麵和革命經驗上仍依賴國際方麵的指導”。
“所以,基於這些因素,雖然陳、李是組織的主要創始人,但國際方麵的支持和指導,對我們的組織成立和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因此國際上對國內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在和果黨合作和大革命時期”。
“而根據國際方麵的章程,各國的組織同國際方麵是隸屬關係,也就是說各國的黨都是國際方麵的支部,支部必須服從國際方麵的領導和指示。我們的組織在成立時即接受了這一原則”。
“然而,這種隸屬關係也帶來了許多問題,國際方麵的指示經常脫離我國的實際情況,導致我們在革命策略上出現失誤。例如,兩黨合作策略和後來的各種的冒險主義,都與國際方麵的錯誤指示密切相關。直到我們在實踐中逐漸成熟,才最終擺脫了國際的影響,走上了獨立自主的革命道路”。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天幕下,明朝,永樂年間的朱棣迫不及待的問道:“那後期這兩人怎麼沒出來,再怎麼說在國內也是有威望的啊”。
陳勇:“一位在1927年因為各種因素卸職退出了組織,李則是在1927年被北洋軍閥殘忍殺害”。
“那,那教員呢”。
陳勇歎了口氣,說道:“這裡就不得不再拓展一下之前看到關於古田的電影”。
陳勇翻了翻資料,說道:“1929年12月28日至29日在福建省上杭縣古田村召開的會議,當時是確立了教員在第四軍的領導地位”。
“而接下來看的電影血戰湘江發生於1934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此時李德和博古已經掌握了軍隊的最高指揮權,是整個組織的最高層了”。
陳勇:“尤其是國際方麵重用他們自己人,在他老人家被排擠出領導層後,博古和李德成為軍隊的實際掌權者。這兩人推行冒險路線,試圖通過正規戰和陣地戰對抗敵軍,但這與我軍的實際情況嚴重脫節”。
“總結就是,李博兩人之所以擔任高層,主要是因為國際方麵的支持、以及當時黨內鬥爭的結果”。
陳勇在簡單介紹了李、博二人的事之後,就說到另一個事。
陳勇:“這裡再提另一個故事,那就是胡必成同誌在德國期間積極參與了組織的組建和革命活動。在1922年3月,胡必成與張申府、劉清揚等人從法國遷居德國柏林,住在柏林瓦爾姆存皇家林蔭路54號現柏林聯邦大道54號)”。
“這個時期,胡必成頻繁往來於柏林和巴黎之間,聯絡勤工儉學學生和進步華工,宣傳無產思想,推動組織的籌備工作。這一組織是我黨在歐洲的重要分支之一,旨在團結旅歐的進步青年和華工,並為中國革命培養骨乾力量”。
“這裡還有一段佳說,那就是介紹朱得德,故意寫錯)加入組織。1922年,朱得從中國上海遠赴德國,尋求救國真理和組織。幾經輾轉,朱的終於在柏林找到了胡必成,並向胡必成同誌傾訴了自己的革命誌向,並表達了強烈加入組織的願望”。
“胡必成敏銳地認識到朱得是一位誌同道合的戰友,決定幫助他加入組織。最終,在胡必成和張申府的介紹下,朱得於1922年11月正式加入組織的歐洲支部。這故事傳的很廣,在電影中也有過類似的對話,彆人提及朱得,就問道,是那個找組織找到德國去的嗎”。
天幕下,眾人看著這位革命人士找組織的事跡,感慨道:“從上海到柏林啊,這是何等的赤誠之心”。
漢朝,劉邦:“為什麼是上海啊,之前也多次提到上海”。
張良:“陛下這得問清朝了”。
劉邦想了想,翻了翻白眼,“想起來了,上海被劃出去了,是外藩人的地界了,想來應該是在那裡能躲過敵人的追抓”。
此時其他的朝代也想到這個問題,包括清朝,此時的乾隆:“......”
陳勇最後在說了一句,“李、博二人再加上胡必成同誌,這三人組成的‘三人團’就是當時的組織的實際決策核心,這在電影中能看到這些知識點,這個非常關鍵”。
天幕下,各朝各代都明白後世的民主製度,一下就看出這個決策層的問題。
“完了,二對一,完全被把持了,看似三人,實則兩人,說是兩人,實則一人啊,不用看電影我就知道全程肯定是那洋人在指揮,唉”。眾人有些難受,那段日子怕是不好過啊。
“這個該怎麼解決呢”。
“答案自然是開擴大會議咯”。畢竟此前的電影也提及過,有些人很快就想到了這個方法。
背景了解的差不多了,接下來就是等電影開始了。
喜歡錯位時空:與古人分享日常請大家收藏:()錯位時空:與古人分享日常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