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萬千戰士們拚死抵抗下,主力大部隊終於踏上了那座浮橋,可地麵的部隊有人阻擊,天上的飛機卻可以肆無忌憚的在江邊投下炸彈,戰士們隻能兩兩配合,一人用雙手支撐機槍腳架,一人開火射擊,然而慘痛的現實是,在部隊之中,此類防空火力也是處於極度匱乏的狀態。而渡河口的防空火力,雖不能說毫無作用,但也僅僅是比完全沒有稍強那麼一點,因為敵機數量太多了,多到根本防不過來。】
【而二縱方麵,在此前卸掉了部分鐵質輜重後,終於還是趕到了江邊,然而麵對那正不斷被轟炸的浮橋和擁擠的渡河口,周毛二人立刻意識到,帶著那些剩餘的輜重依舊沒法渡江,尤其是那些蘇區鈔票已然成了廢紙。】
【在二人的共同命令下,二縱的戰士立刻丟掉了所有輜重,火速渡江。二縱渡河時,林裁縫的大兒子林有國在渡口架設機槍掃射轟炸機,如同老二那神槍手一樣,這個當大哥的一樣不遜色,一連打下幾架飛機。】
【可隨著機槍掃射,負責支撐機槍腳架的戰士已經被震的吐血,林有國不斷大喊,拿住了,拿住了。這一聲聲呐喊被正在渡河的林裁縫聽到,回頭一看果然是自己的大兒子,當即就回去接替了那個已經吐血的小戰士,這一次,他和他兒子一同戰鬥。看到兒子又連連打下幾架飛機,林裁縫開心的笑了。】
【然而不幸的是,一顆炸彈落在了他們身旁,火光迸射。兩人倒地後對視了一眼,兒子瞧見父親頭上未戴軍帽,掙紮著從懷中掏出一頂軍帽,整齊地為父親戴在了頭上。】
【大部隊過湘江後,立刻給負責後衛的各部隊發去消息,同時也下令下午三時,炸掉浮橋,剩餘的後衛部隊在本地就地打遊擊。另一邊,三十四師的戰士們在得知大部隊過湘江後,即使他們的臉上全是汙泥,也能看到他們那瞬間的笑容,他們說,跟著先生,不死。】
“不死?”嘉靖承認這些戰士很厲害,勇敢無畏,可這句“不死”是不是太幼稚了,為什麼會設計這樣的台詞,你都死的就剩那麼點人了,這麼自欺欺人沒必要吧。
得虧這話是心裡話,陳勇不知道,不然得懟死他。自欺欺人?你嘉靖一個修仙騙自己能尋的長生的可沒資格說這句話。
“人民英雄是不會死的,他們永遠都留在人民心中,如這電影或是其他,總會有記載他們事跡的載體”,文天祥眼閃淚光的看著這些慷慨赴死的戰士,在寫完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後,又拿一張紙動手寫到,“英雄軀殞,丹心照民,青史無名,蒼生有碑”。
【在交代完情況後,陳樹湘師長立刻著手組織突圍,可是他們離渡河口太遠了,已無渡江跟上大部隊的可能,於是打算率餘部向湘南突圍。而其中擔任掩護任務的第100團,大部分犧牲,小部分流散。電影講了很多陳樹湘的事,你可能對這位烈士不怎麼了解,但你或許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1934年12月7日,陳樹湘率餘部200餘人離開廣西進入湖南。此後,這支部隊遭敵襲擊,陳樹湘腹部受重傷,他在擔架上繼續指揮戰鬥,最後不幸在道縣落入敵手。在敵人用擔架抬著陳樹湘去邀功請賞的路上,陳樹湘趁敵不備,強忍劇痛撕開自己腹部的傷口,用手絞斷腹部傷口露出的腸子,斷腸明誌,壯烈犧牲,時年29歲。在他犧牲後,他的頭顱被敵人殘忍地割下來掛在城門上。】
天幕下,同樣被俘虜的文天祥聽到這些故事,覺得這就是自己應該也是這樣的:“這位勇士,踐行了他那流儘最後一滴血的錚錚誓言啊,死,又有何怕”。
【在電影裡還有處隱喻,林家老四之前一直跟隨三十四師,他是為數不多突圍成功,並追上大部隊的人。雖然自己的三個哥哥和父親都已犧牲,但是他依然初心不改,選擇參軍入伍。】
人們聽著這些故事,如果是以前,他們會驚訝為什麼都這樣了還去參軍,他可是林家最後的香火了,可在看了這麼多之後,以及那慘無人道的軍閥,他們也明白了前麵林師傅講的話。
“如果不想到棺材裡,就讓他去抬棺材吧,多麼有智慧,多麼通透的一句話啊”。
“他參軍,那不忘的初心表明這支隊伍軍的魂,還在”。
【過湘江的戰役從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在過江之後,博古親眼目睹、親耳聽聞了戰場激戰的血腥廝殺,隊伍裡指戰員、戰士成片成片地倒在敵人的機槍、炮彈迸出的火光下。湘江中滿是漂浮的文件、鈔票、各色衣物,還有不計其數犧牲的戰士屍體,他們的鮮血幾乎都彙到了湘江中間,而岸上隨處都是亂扔的機器、擔子。還有傷殘的戰士、疲乏的騾馬。】
“三年不食湘江魚,十年不飲湘江水”,百姓們看著電影出現的彈幕,無語凝噎。
“出發時8萬多人,過了江就剩3萬,那6個小時的缺口,就要幾萬人來填啊”,李世民和李靖在那氣的錘桌子,那些可都是精銳啊。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這一仗,怕是把立足之本都打沒了,才不得不選擇萬裡轉戰”。
【他的心一陣緊似一陣,陷入了巨大的悲痛和深深的自責中。這裡麵既有對戰事失利、喪師辱命的自譴,對寄予厚望、崇敬有加的李德的失望,也有對前路渺茫、不知所以的擔憂。忽然,他掏出腰間的手槍,朝自己瞎比劃。這一幕恰被一軍團的聶政委看到。】
【他趕忙製止博古說:“你冷靜一點,彆開玩笑,防止走火,這不是鬨著玩的!越在困難的時候,作為領導人越要冷靜,要敢於負責。”】
【博古聽了,頓時清醒過來,知道自己失態了。博古從血的教訓中醒悟了許多。他開始平心靜氣地聽取並接納彆人的意見,而不再像以前那樣以李德意見為裁決軍事問題的最高、最後標準。】
【在過江後的一段時間內,博古開始頻頻接受先生的意見。對李德的支持也就一落千丈,例如於1934年12月18日在貴州黎平縣城召開會議。李德當時正發高燒,未能與會。眾人也事先征求過他的意見,李德主張北上,可他在看過會議記錄的譯文後大發雷霆,用英語和胡公大吵起來,胡氣得拍了桌子。博古聽說這件事後對胡說:“不要理他即李德)。”】
天幕下,人們聽著這些電影外的曆史故事,也是看明白了為什麼在電影中,為什麼他突然與李德持相反態度,在會議上舉手投票時選擇讚同。
【此次會議,沒有選擇李德北上的主張,而是聽取了先生的意見,選擇西進,攻占遵義。】
天幕下,眾人看到這,此前的陰霾終於一掃而儘,接下來的事他們也多多少少知道一些。
明朝,永樂年間,朱棣換了個坐姿:“接下來,就是四渡赤水了”。
“兒臣記得有一幕,大炮輪子卡在橋縫,他立刻就下令”,朱高煦學著口音,“把炮鏡卸下來,炮沉掉,一切冇用的東西通通沉掉”。
“唉,這裡吃的虧太大了,要是一開始就...”,說著說著就停下來,畢竟沒有如果,而後他話鋒一轉說道:“唯一可欣慰的是,天佑華夏,出了這麼一位人,而且此事過後,地位無可撼動,隻是代價太大了,大到難以接受”。
【隊伍到達遵義,而那場擴大會議,擴大了星火,擴出了燎原之勢。】
喜歡錯位時空:與古人分享日常請大家收藏:()錯位時空:與古人分享日常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