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花園後,楚陽的心情仍因與林婉兒的邂逅而愉悅。
他懷揣著對書院更多的好奇,繼續漫步探索,不知不覺來到了書院的講學堂。
講學堂前,是一片開闊的空地,地麵由平整的石板鋪就,經過無數師生的踩踏,石板表麵光滑如鏡,反射著午後的陽光,有些晃眼。
空地四周種滿了鬆柏,它們高大挺拔,像忠誠的衛士一般,默默守護著這知識的殿堂。
鬆針茂密,層層疊疊,在地上投下一片片形狀各異的陰影,微風拂過,陰影輕輕搖曳,仿佛在訴說著古老的故事。
此時,學堂裡正傳出夫子授課的聲音,抑揚頓挫,如同樂章。
然而,楚陽的目光卻被坐在台階上的一位少年所吸引。
少年身著一襲素色儒袍,領口和袖口處繡著簡潔的雲紋,雖無過多裝飾,卻顯得乾淨整潔。
他身形消瘦,脊背卻挺得筆直,仿佛那是他對儒道信仰的堅守。
楚陽輕輕走近,發現少年正全神貫注地看著手中的書,對周圍的一切渾然不覺。
那本書的封麵已經有些破舊,書頁也微微泛黃,看得出被翻閱了無數次。
楚陽忍不住湊近去看,發現竟是一本極為晦澀難懂的儒道古籍——《太古儒道真解》。
他心中不禁湧起一絲驚訝與欽佩,因為這本書就連許多高年級的學子都望而卻步,沒想到眼前這位少年卻沉浸其中。
楚陽忍不住讚歎道:“你對這本書的理解一定很深刻吧,我聽聞此書深奧異常,其中的許多奧義,非有深厚的儒道根基難以參透。”
少年這才緩緩抬起頭,露出一張略顯清瘦的臉龐。
他的皮膚白皙,眉眼間透著一股淡淡的書卷氣,鼻梁高挺,嘴唇微微抿著,給人一種堅毅之感。
少年露出溫和的笑容,笑容如同春日裡的微風,讓人感到舒適,說道:“還好啦,隻是隨便看看,覺得其中所講的儒道理念很是新奇,便想鑽研一番。我叫陳軒,你呢?”
楚陽連忙回應道:“我叫楚陽,剛到書院不久,對書院的一切都還很陌生。看到你如此專注地研讀此書,心中很是敬佩。”
陳軒笑了笑,指了指身旁的位置,說道:“既然有緣相遇,不妨坐下聊聊。其實我覺得,讀書不在於讀懂多少,而在於能否從中獲得新的感悟,與自身的儒道修行相結合。”
兩人就這樣坐在台階上,熱烈地交談起來。
陳軒說話時,眼神中閃爍著光芒,他對書中觀點的獨特見解讓楚陽耳目一新。
他說:“書中提到,儒道之力並非僅僅源於對經典的死記硬背,更在於對世間萬物的洞察與感悟,將自然之理融入儒道修行,方能獲得更為強大的力量。”
楚陽聽後,不禁陷入沉思,隨後說道:“你說得很有道理,我之前雖也努力學習儒道經典,卻未曾從這個角度思考過。
如此說來,我們不應隻局限於書本,更應去觀察生活,體悟自然。”
陳軒點頭表示讚同,接著又分享了他對儒道法術與儒道經義關係的看法:“我認為,儒道法術是儒道經義的外在表現形式,而經義則是法術的內在根基。
隻有深入理解經義,才能真正發揮法術的威力,否則便隻是徒有其表。”
楚陽對此深表認同,他興奮地說:“沒錯,就像建造高樓,經義是基石,法術是樓閣,沒有穩固的基石,樓閣便會搖搖欲墜。”
隨著交流的深入,楚陽驚喜地發現,陳軒雖然性格內斂,平日裡不善言辭,但對儒道的見解卻十分獨到且深刻。
兩人越聊越投機,從儒道的起源,到曆代大儒的傳奇故事,再到對未來儒道修行的展望,話題源源不斷。
不知不覺間,夕陽的餘暉灑在他們身上,為他們的身影鍍上了一層金色的光芒,仿佛在見證著這段珍貴友誼的開始。
楚陽深知,在這清風書院中,能結識如陳軒這般誌同道合的朋友,是何等的幸運。
喜歡儒道聖途請大家收藏:()儒道聖途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