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層是詩詞曲區。
沿牆的木架上預留了放詩簽、樂譜的格子,格子能拆能裝。
靠窗的位置還設了小方桌,鋪著素色桌布,能供人坐下來抄寫喜歡的詩詞。
三層是書籍區,書架的榫卯結構嚴絲合縫,打磨得光滑無刺。
最顯眼的位置特意留了出來,是給《藍星故事集》增補本準備的,旁邊還刻著“開卷有益”四個小字,是時念親手寫的。
至於第四層,則是特地留下的雅間。
一開始時念想完全取締雅間,覺得不該分什麼高低貴賤。
可一想到那些愛聽戲、又講究清靜的王公貴族,若是沒了雅間,恐怕不會來捧場。
所以也隻能暫時打消了這個念頭,想著以後再慢慢改。
“這觀看區的坡度,是按您上次說的改的,後排比前排高兩尺,保證沒人擋著視線,就算是矮個子的姑娘,也能看得清清楚楚。”
張師傅跟在後麵進來,指著座椅的排布解釋,手裡還拿著卷圖紙。
“詩詞區的木架都是活扣,以後想加新的詩集、樂譜,直接添格子就行,不用拆了重弄;”
“書籍區的窗戶特意朝南開,冬天能曬著太陽,書不容易受潮,夏天通風也好,不會悶壞了書。”
時念伸手摸了摸座椅的木紋。
她想起幾個月前,這裡還是雜草比人高、到處是斷牆殘垣的廢墟,如今卻立起了這樣規整大氣的主樓,心裡泛起些恍惚。
從熬夜畫圖紙,到找靠譜的工匠、每天守在工地上盯進度。
那些熬到後半夜、就著油燈算賬本的日子;
那些為了木料價格跟商販磨破嘴皮、討價還價的時刻;
那些擔心工期趕不上、輾轉難眠的夜晚,此刻都化作了眼前的實景。
“這銀子真是沒白花!”
阿福在一旁感慨,眼睛亮晶晶地盯著戲台。
“你看這戲台,比咱們現在的院子大十倍都不止!”
“以後演《西遊記》,定能把大鬨天宮的排場做足,到時候孫悟空一登台,肯定威風!”
時念被他逗笑,剛要開口說些什麼,就聽見外麵傳來一陣震天的吆喝。
“吉時到——落梁嘍!”
兩人連忙往外走,隻見工匠們挽著袖子,合力拉動粗繩。
房梁緩緩下降,紅綢在雪霧裡晃著。
圍觀的夥計們都忘了冷,舉著暖爐歡呼。
張師傅帽簷上的雪簌簌往下掉,他卻笑得眼睛都眯了。
“主樓的框架這就算完活了!”
“剩下的就是鋪地磚、裝門窗、刷漆,咱們加把勁,臘月初肯定能完工,保準不耽誤新年開業!”
這話讓眾人更興奮了。
時念原本還擔心趕不上新年開業。
沒想到工匠們念著“早點讓姑娘小夥們用上新場地”,主動提出加班趕工。
她怕他們凍著累著,還特意多加了兩成工錢,可工匠們卻說“能幫時老板把場子建好,比多拿銀子還高興”。
隻是銀子花得像流水,張珂源前幾日對賬時還皺著眉念叨“木料、工匠費比預算超了三成”。
可此刻看著眼前穩穩立著的主樓,再沒提銀子的事。
他說:“這銀子花得值,太值了!”
“走!念姐,咱們去瞧瞧後院的院子!”
後院的幾間院子早已初見雛形,比前院更顯精致。
最東邊是辦公室,窗明幾淨,連案幾的位置都按每個人的習慣預留好了。
時念的書桌靠窗,抬頭就能看見前麵的戲台。
張珂源的賬房靠裡,定製了一個大書櫃;
淺醉的書桌擺在中間,旁邊留了空地,方便她放樂譜和琵琶。
中間是後廚,比春螺巷的老灶房大了三倍還多。
青磚的地麵亮得能照見人影,連灶台都砌了三個,一個用來蒸饅頭,一個用來熬湯,一個用來炒菜。
吳嬸一進去就奔著新灶台去,手在光滑的灶麵上摸來摸去,笑得眼角皺成了褶子。
“這灶台夠大!以後蒸饅頭、熬湯、炒菜能一起弄,再也不用擠得轉不開身,也不用怕這邊的菜沒炒好,那邊的粥就熬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