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衝進房間見民安躺在搖籃裡揮著手、憋紅了臉。
他按吳嬸教的姿勢抱起孩子,把奶嘴遞過去,可民安扭著頭不配合,阿福急得額頭冒汗,小聲哄:
“民安乖,喝了奶長高高,爹教你做模型。”
旁邊暖夏看得好笑,伸手幫他調整姿勢,奶嘴剛碰到民安嘴唇,孩子就含住了。
哭聲瞬間停了,小腮幫也一鼓一鼓地喝起來。
阿福鬆了口氣,抱著孩子的手卻不敢鬆,盯著民安的小臉輕聲道:
“以前我沒人管,餓了撿剩飯,冷了縮破廟,現在我得管好你……”
暖夏摸了摸他的頭:“你已經做得很好了。”
下午陽光透過窗欞,時念拿著《藍星詩詞集》走進來:
“阿福,今天教你給民安讀詩詞,雖然他聽不懂,但多聽能熟悉聲音。”
阿福立刻坐直,把民安放在腿上,翻到《靜夜思》,清嗓子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剛讀兩句就停了,撓頭道:
“念姐,民安沒見過床前的月光,改成院外燈籠亮行不行?”
“院裡的燈籠他天天看,能聽懂。”
時念愣了愣隨即笑:“好啊,你想怎麼改就怎麼改,有個意思就行。”
阿福立刻高興起來,重新讀:“院外燈籠亮,疑是地上霜,舉頭看燈籠,低頭想民安。”
雖然不合韻律,卻透著憨直的認真。
懷裡的民安都停下吮手指,睜著小眼睛看他,暖夏也跟著笑。
往後幾天,阿福每天給民安讀改編的詩詞。
把“鋤禾日當午”改成“漁民早出海”,把“鬆下問童子”改成“戲台問淺醉”。
每次改完都要讓時念和暖夏聽,要是兩人說“民安能聽懂”,他就格外開心。
張珂源幫阿福整理賬冊時,見他賬本裡夾著“民安開支表”。
上麵寫著“羊、牛乳二兩/月”“尿布一兩五/月”“小衣服三兩”……
“阿福,你這賬記得還挺細。”張珂源笑著說。
阿福撓頭,“我想多做些模型多賺銀子,給民安攢讀書錢。”
“喬夫子說,讀書能中舉、能幫百姓辦事。”
“我想讓民安像喬夫子一樣,以後做個幫百姓的官,彆像我似的,雖然學了幾年,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