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銀杏巷,像是被大自然打翻了調色盤。老銀杏樹的葉子全部變成了金黃色,微風一吹,葉片簌簌落下,在青石板路上鋪成一條金色的小徑。清代文人故居開館後,每天都有不少遊客慕名而來,林夕和晨光也愈發忙碌——他們不僅要打理畫室,接待故居的遊客,還要籌備即將到來的“銀杏巷文人雅集”。
“雅集定在十一月初,正好是銀杏葉最美的時候。”林夕趴在畫室的畫桌上,對著日曆圈圈畫畫,“我們可以在銀杏樹下設置茶席,讓參與者一邊品茶,一邊欣賞銀杏葉;故居裡可以安排書法、繪畫體驗,再邀請幾位本地的文化名人來做分享,應該會很有意思。”
晨光坐在旁邊,一邊整理居民的健康檔案,一邊點頭:“我已經跟社區醫院溝通過了,雅集當天會安排醫護人員在巷口值守,萬一有遊客身體不適,能及時處理。另外,王奶奶和李叔他們也說要幫忙,王奶奶準備做些桂花糕、杏仁茶,李叔負責搭建茶席的遮陽棚。”
正說著,王奶奶提著一個竹籃走進畫室,籃子裡裝滿了新鮮的桂花:“丫頭,小陳,你們看我采的桂花怎麼樣?今年的桂花開得旺,用來做桂花糕最合適不過了。”她拿起一小撮桂花湊近林夕,“你聞聞,多香啊,保證雅集當天大家都愛吃。”
林夕接過桂花,放在鼻尖輕嗅,甜香瞬間漫入鼻腔:“奶奶,這桂花太好了,謝謝您。對了,雅集當天需要有人引導遊客,您要是不忙的話,能不能幫忙帶帶遊客參觀故居呀?”王奶奶立刻點頭:“沒問題,我早就把故居的曆史故事背下來了,保證能給遊客講得明明白白。”
接下來的半個月,銀杏巷的居民們都投入到雅集的籌備中。李叔帶著幾個年輕居民,在老銀杏樹下搭建起了木質的茶席,茶席上鋪著藍白相間的粗布桌布,旁邊擺放著古樸的陶罐,裡麵插著新鮮的銀杏枝;張阿姨和幾位女居民則聚在王奶奶家的院子裡,一起製作桂花糕、杏仁茶,空氣中滿是香甜的味道;林夕和晨光則忙著聯係文化名人,準備雅集需要的文房四寶、茶具和音響設備。
這天下午,林夕正在故居裡擺放書法作品,突然聽到巷口傳來一陣熟悉的笑聲。她抬頭一看,竟是沐傾城提著行李箱站在巷口,身邊還跟著一位金發碧眼的外國女士。林夕驚喜地跑過去:“傾城,你怎麼回來了?不是說還要在國外考察一段時間嗎?”
沐傾城放下行李箱,給了林夕一個擁抱:“本來是要再待一陣的,但想到你們要辦雅集,就提前回來了。這位是艾米麗,是我在國外認識的古建築保護專家,她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特彆感興趣,我特意帶她來銀杏巷看看。”
艾米麗笑著伸出手,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說:“你好,林夕,我早就聽沐說過你的‘光影回廊’設計,還有銀杏巷的故事,能來這裡,我很開心。”林夕握住她的手:“歡迎你來到銀杏巷,希望你能在這裡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當天晚上,林夕、晨光和沐傾城坐在畫室裡,聊起了各自的近況。沐傾城拿出手機,給他們看基金會保護的古建築照片:“這是意大利的一座百年教堂,我們已經完成了初步的修繕;還有法國的一座古堡,接下來要進行內部的文物修複。艾米麗就是古堡修複項目的負責人,這次帶她來,也是想讓她看看中國的老建築保護模式,互相學習。”
晨光給沐傾城倒了一杯熱茶:“你這次回來,能參加雅集嗎?我們還缺一位分享嘉賓,要是你能來,就太好了。”沐傾城笑著點頭:“當然可以,我正好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國外老建築保護的經驗,也算是為銀杏巷的文化活動出一份力。”
第二天,艾米麗在林夕和晨光的帶領下,參觀了銀杏巷的“光影回廊”和清代文人故居。在故居的史料陳列區,她對著蘇家的書信和青花瓷片駐足良久,不時拿出手機拍照:“這些文物太珍貴了,它們不僅記錄了一個家族的曆史,更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文化。中國的老建築保護,注重‘修舊如舊’,還能保留這麼多原始的文物,真的很了不起。”
參觀到體驗區時,艾米麗看到孩子們正在練習書法,忍不住拿起毛筆,跟著孩子們一起寫了起來。雖然她寫的漢字歪歪扭扭,但臉上卻滿是興奮:“中國的書法太神奇了,每一個字都像一幅畫,以後我一定要好好學。”
雅集的前一天,銀杏巷裡到處都是忙碌的身影。居民們將巷子裡的落葉打掃乾淨,在茶席周圍掛起了紅色的燈籠;林夕和晨光將文房四寶整齊地擺放在故居的桌子上,還在牆上掛起了居民們的書畫作品;沐傾城則和艾米麗一起,在茶席旁擺放了一些國外古建築的照片,供遊客參觀。
晚上,大家忙到很晚才休息。林夕站在畫室的窗前,看著巷子裡的紅燈籠,心裡充滿了期待。晨光從身後輕輕抱住她:“彆太緊張,明天一定會順利的。”林夕靠在他懷裡:“有你在,有大家在,我一點都不緊張,反而很期待。”
十一月初,“銀杏巷文人雅集”如期舉行。當天一早,銀杏巷就擠滿了人,有附近社區的居民,有老建築保護愛好者,還有不少媒體記者。艾米麗穿著一身中式旗袍,跟著沐傾城一起,在巷口迎接遊客,引得不少人駐足拍照。
上午九點,雅集正式開始。首先是文化分享環節,周教授第一個上台,跟大家分享了清代文人的生活趣事:“清代的文人喜歡在庭院裡舉辦雅集,大家一起寫詩、作畫、品茶,談天說地,這種生活方式,既有文化氣息,又充滿了樂趣。今天我們在銀杏巷舉辦雅集,也是對這種傳統文化的傳承。”
接下來是沐傾城上台,她結合自己在國外的經曆,跟大家分享了國外老建築保護的經驗:“國外的老建築保護,很注重社區居民的參與,他們會組織居民成立保護協會,定期舉辦活動,讓大家都參與到老建築的保護中來。這一點,我們銀杏巷做得很好,居民們齊心協力,不僅保護了老建築,還傳承了老巷的文化。”
艾米麗也上台分享了自己的感受:“來到銀杏巷,我感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也看到了大家對老建築的熱愛。老建築是全人類的財富,我們應該互相學習,共同努力,讓更多的老建築得以傳承。”
分享環節結束後,遊客們分散在銀杏巷的各個角落,體驗不同的活動。在老銀杏樹下的茶席旁,王奶奶和張阿姨忙著給遊客倒茶、遞點心,遊客們一邊品茶,一邊欣賞銀杏葉,不時發出陣陣讚歎;在故居的體驗區,孩子們和遊客們一起練習書法、繪畫,墨香和銀杏葉的清香交織在一起,格外宜人;林夕和晨光則帶著部分遊客,沿著青石板路散步,講解銀杏巷的曆史和“光影回廊”的設計理念。
中午時分,陽光透過銀杏葉的縫隙灑下來,在地麵投下斑駁的光影。艾米麗坐在茶席旁,手裡拿著一片銀杏葉,興奮地對沐傾城說:“這裡太美了,比我想象中還要好。以後有機會,我一定要帶更多的國外朋友來這裡,讓他們感受中國老巷的魅力。”
下午,雅集的壓軸活動——“銀杏書畫創作”開始了。林夕、晨光、沐傾城和周教授一起,在老銀杏樹下的長桌上鋪開宣紙,揮毫潑墨。林夕畫了一幅《銀杏巷秋景圖》,畫麵裡,金色的銀杏葉、古樸的老建築、熱鬨的茶席,構成了一幅溫馨的畫麵;晨光則寫了一幅書法作品,內容是“光影流轉,歲月情深”,筆鋒剛勁有力;沐傾城畫了一幅《國外古建築與銀杏巷》的對比圖,展現了不同國家老建築的魅力;周教授則寫了一首關於銀杏巷的詩,字裡行間滿是對老巷的喜愛。
遊客們圍在周圍,一邊欣賞,一邊鼓掌。不少遊客也忍不住拿起畫筆,在宣紙上創作起來。一時間,老銀杏樹下墨香四溢,充滿了文化氣息。
傍晚時分,雅集接近尾聲。林夕和晨光站在老銀杏樹下,看著滿巷的遊客和居民,心裡充滿了欣慰。王奶奶走過來,遞給他們一塊桂花糕:“今天累壞了吧,吃塊桂花糕歇歇。”林夕接過桂花糕,咬了一口,甜糯的口感在舌尖化開,心裡滿是溫暖。
沐傾城和艾米麗也走了過來,沐傾城笑著說:“這次雅集太成功了,以後我們可以把它變成銀杏巷的固定活動,每年舉辦一次,讓更多人了解銀杏巷的文化。”艾米麗也點頭:“我回去後,會把銀杏巷的故事分享給國外的朋友,說不定以後會有更多的國外遊客來這裡。”
就在這時,天空突然飄起了細雨。遊客們紛紛拿出雨傘,卻沒有要離開的意思。林夕看著雨中的銀杏巷,突然有了一個想法:“我們可以在雨中舉辦一場小型的音樂會,就用巷子裡的老物件當樂器,肯定很有意思。”
大家都很讚同這個想法。李叔拿來一個舊木桶當鼓,張阿姨拿來幾個瓷碗當樂器,林夕則拿出自己的畫筆,在瓷碗上輕輕敲擊。隨著音樂響起,遊客們也跟著哼唱起來。雨聲、音樂聲、歌聲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首獨特的“銀杏巷之歌”。
雨漸漸停了,天空中出現了一道彩虹。遊客們紛紛拿出手機,拍照留念。艾米麗看著彩虹,激動地說:“這是我見過最美的彩虹,也是我參加過最有意義的活動。”
晚上,居民們在故居裡舉辦了一場簡單的慶功宴。大家圍坐在一起,吃著家常菜,聊著白天的趣事。王奶奶看著大家,笑著說:“今天真是太開心了,看到這麼多人喜歡我們的銀杏巷,我覺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李叔也說:“以後我們要多舉辦這樣的活動,讓銀杏巷越來越熱鬨,越來越有名。”
沐傾城舉起酒杯,對大家說:“謝謝大家,讓我在國外也能感受到家的溫暖。這次回來,我看到銀杏巷的變化,心裡特彆開心。以後,我會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老建築保護上,也會常回銀杏巷看看,和大家一起守護這個家。”
林夕和晨光也舉起酒杯,對大家說:“謝謝大家一直以來的支持和幫助。未來,我們會繼續努力,讓銀杏巷的文化得以傳承,讓這裡的故事永遠流傳下去。”
晚宴結束後,林夕、晨光、沐傾城和艾米麗一起走在青石板路上。月光灑在巷子裡,給金色的銀杏葉鍍上了一層銀色的光暈。艾米麗看著滿巷的銀杏葉,輕聲說:“我好像愛上這裡了,以後我一定要常來。”
沐傾城笑著說:“歡迎你常來,銀杏巷永遠是你的家。”林夕和晨光也點頭:“是啊,我們隨時歡迎你。”
走到巷口時,艾米麗突然停下腳步,撿起一片銀杏葉,小心翼翼地夾在筆記本裡:“這是我在銀杏巷的紀念,我會永遠珍藏。”
看著艾米麗的背影,林夕突然想起了媽媽相冊裡的那句話:“希望我的女兒,能永遠像陽光一樣溫暖,像銀杏一樣堅韌。”她轉頭看向晨光,發現他也在看著自己,眼神裡滿是溫柔。林夕知道,自己已經實現了媽媽的願望,不僅擁有了溫暖的愛情,還找到了值得一生守護的事業和家園。
夜風拂過,帶來陣陣銀杏葉的清香。林夕和晨光手牽手,慢慢走在青石板路上。他們知道,銀杏巷的故事還在繼續,而他們的愛情,也會像這銀杏巷一樣,在時光的流逝中,愈發堅定,愈發長久。未來,他們會繼續守護著這片充滿溫情的土地,讓這裡的青磚黛瓦、老樹枝椏,永遠承載著人們對文化的熱愛,對家的牽掛,對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