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中原打探消息的細作終於傳回了消息,隻是帶回來的這個消息並不是一個好消息。
楊琮不想看到的那些事情,它到底還是發生了。
在溫明殿中,太師董卓坐在主位之上,對那些公卿說道:“寡人本想禮遇袁氏,畢竟這袁氏也是四世三公的家族。在朝堂之中,門生故吏眾多。
誰知道他們竟不知好歹,唆使這許多諸侯,都來造寡人的反,當真是殊為可恨。寡人正要將袁氏家族悉數捉而剮之,而後將這些賊人家眷首級全部懸掛城頭,以儆效尤。
袁紹、袁術兄弟雖然逃出洛陽,但時任太傅的袁隗袁紹叔父)還在洛陽。191年三月,董卓為報複袁紹、袁術,又命令宣璠收捕太傅袁隗、太仆袁基及其家屬,袁家母親及姐妹、嬰孩以上五十餘人下獄,最終全部被殺害。”
楊琮聽到宣璠之名,疑道:“這是個什麼人,吾如何不知此人耶?”
細作道:“宣璠?~195年12月22日196年1月1日196年2月10日),一作宣播,東漢末年官員。
曆任東漢司隸校尉、光祿勳、廷尉。
董卓掌權時,受其指使奏免楊彪、黃琬,收捕袁氏上下,持節拜董卓為太師。董卓為報複袁紹,又命令宣璠收捕太傅袁隗、太仆袁基及其家屬,袁家母親及姐妹、嬰孩以上五十餘人下獄被誅。”
楊琮道:“此人倒是祖翁門下一條忠心的好狗。不過此人為虎作倀,正當殺之而收人心。”
時申胥伍子胥)在楊琮身邊,見楊琮如此說,忙道:“大人,臣下身邊有兩名刺客,一名聶政,一名曹沫。大人若有心刺殺那些諸侯,何不使他二人前往差事?”
楊琮笑道:“現在不急。我祖翁現在有李儒為謀士,倒也不必在意他會出事。”
那細作忽然又道:“如今,李儒大人正臥病不起,主公身邊似乎沒有謀士出謀劃策。”
楊琮大驚,對著身邊的申胥伍子胥)道:“祖翁身邊若是沒有頂級謀士的話,以祖翁的莽撞性格,隻怕會做出不好的事來。
而我若是把你送到祖翁身邊,你又不是祖翁的體己人,你的謀略隻怕他不肯采納。
我現在給你一道軍令,孤給你五萬人馬,你要設法以最小代價攻取定襄郡。而後以定襄郡為跳板,監視長安、鹹陽一帶。若賊軍攻長安,你要設計讓祖翁知道你的存在,並讓祖翁對你言聽計從。
申胥,你能做到麼?”
伍子胥道:“這有何難?臣定不負大人使命。”
楊琮笑道:“他人說這話,仲禮或許不信,可你伍貟說能,這必然是能了。放手去做吧,不管你用什麼手段,哪怕手段十分肮臟,孤也不會管你。
畢竟在孤看來,不管是黑貓白貓,能捉鼠輩的便是好貓。
而所謂鼠輩,便是那些十八路諸侯。你能捉便捉,倘若不能捉住,便設法殺之。”
伍子胥道:“主公有令,貟定不肯相負。”
楊琮笑道:“倒也不必如此,常言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倘若將軍被圍,可留得殘軀,假意事賊,暗中摸清敵軍詳情,並設法鼓動敵軍內亂。
然後待我軍大軍到時,你再率領反正的部隊,重新歸於軍中,那也是大功一件。”
伍子胥申胥)聽楊琮如此說,立即沉默不語,良久才說道:“如此,豈不是不忠於君主麼?”
楊琮道:“忠於君主?錯,你這個思想就是錯誤的!記住,我們是人民的軍隊,是為了保護國家,保護人民的武裝。一個國家的軍隊如果連自己的人民的財產都無法守護,那這樣的軍隊不要也罷。
還是那句話:民為水,君為舟,水可載舟亦可覆舟。自古以來,那些不把百姓當人的當權派,不都是被推翻了?先有暴秦,如今又有亂漢。一個國家的百姓食無石粟,住無寸屋,頭上無片瓦,身上無絲褸;百姓已經易子相食了,他們不反,等死嗎?
百姓但凡餓不死,他就絕對不會造反。之所以造反,那是真的活不下去了。再加上有人蠱惑,百姓不知是非,隻覺得義軍能讓自己活,而官軍則是隻會搶奪自己的,故此,被所謂義軍裹挾,從流民成了流匪。
自古以來,若是天子賢明,必有名士賢臣,忠臣虎將,開疆拓土,傳世四方;若是庸君,雖無盛世,至多碌碌無為,倒也不至於立時亡國。除非本身庸碌而不自知,且施政殘暴,兼並土地,沉冗雜稅,苦不堪言;猜忌大臣,不信國士,最終自毀長城,以至於失鹿於野,使天下共逐之。
正如昔日吳越之爭,若非夫差信伯嚭,何至於放回勾踐,以至於後者臥薪嘗膽,後滅吳國?何至於因信伯嚭,怒殺將軍這等賢臣?須知道當初吳國可是強於越國多矣。”
伍子胥沒想到楊琮會從這裡說到自己的死,竟一時愣在那裡,說不出話來。
到了這裡,楊琮看向那斥候,再次說道:“你繼續說。”
那斥候看了看楊琮,這才繼續的說道:“自從公子走後,太師與十八路諸侯會戰於虎牢關,中郎將呂布將軍陣斬王匡部將:河內名將方悅,又一戟刺死上黨名將穆順,而後與北海孔融部將武安國交戰十合,砍斷其手,武安國敗陣逃走;後公孫瓚不忿,持槍刺呂布,戰不五六合,不敵逃走,幸得孫堅麾下孫璩、劉備二弟關羽、張飛一齊殺出,將其救走,四人戰約百八十合,不分勝負。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奉先將軍因久戰脫力,堪堪不敵,卻正好嶽飛將軍殺到,聯軍陣腳大亂,由是不敵,嶽飛將軍刺死袁術部將橋蕤、張勳;又生擒袁紹部將眭元進,與呂布將軍一起退入虎牢關。
數月後,主公焚燒洛陽,挾持天子、公卿遷都長安,又將漢皇陵幾乎挖掘一個遍。得金銀不知其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