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登泰山_逃生三國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14章 登泰山(1 / 1)

泰山一直是皇家祭祀的地方,在山東泰安泰山南麓有一個泰山岱廟,俗稱“東嶽廟”,此廟宇就是曆代帝王都會來的祭祀之所。目前,岱廟已經與故宮、曲阜三孔、承德避暑山莊外八廟並稱中國四大古建築群。

泰山岱廟創建於漢代,為泰山信仰的祖庭,有“秦即作疇”、“漢亦起宮”之載。漢武帝時期(前140前87年),漢廷於博縣境內建泰山廟(又名岱宗廟,後世習稱東嶽廟,即今岱廟的前身)。

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四月,武帝巡東萊,過祀泰山,於泰山廟中植柏千株,夾廟之兩階,是為岱廟漢柏之由來。

東魏興和三年(541年),兗州刺史李仲璿重修岱嶽祠,並“虔修岱像(泰山神像)”,為嶽廟設立泰山神像之始。

唐武德七年(624年),唐廷立製:東嶽泰山祭於兗州,年行一祭,以立春舉行。武周時期(690705年),武則天命將岱嶽廟(岱廟)由漢址升元觀前(今岱宗坊西南)移建於今址。唐時於岱嶽廟植槐,今岱廟唐槐院古槐傳為唐植。

宋太祖開寶三年(970年),遣太子右讚善大夫袁仁甫等重修嶽瀆祠廟,此為東嶽廟入宋後首次重修。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七月,創建天貺殿。十月,詔封泰山神為“仁聖天齊王”。宋朝,泰山廟會逐漸形成,尤以三月二十八日之東嶽廟會為盛。

金世宗大定十八年(1178年),東嶽廟發生火災,惟存門牆,堂室蕩然,次年重修。金宣宗貞佑四年(1216年),嶽廟因遭戰火,殿宇儘焚,僅存延禧與誠明堂。元世祖中統四年(1263年)命全真教掌教宗師誠明真人張誌敬修複重建。元末戰事頻繁,東嶽廟再次被毀。

明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以“嶽瀆之靈受命於上帝,非國家封號所可加”,詔去泰山神封號,改稱東嶽泰山之神,立碑嶽廟詔告天下。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岱廟起火,正殿、門廊俱焚,僅存寢宮及炳靈、延禧二殿,古樹、碑刻也多被毀,此後朝曆時十餘年始開工重建。

清康熙七年(1668年)六月十七日夜,泰安發生強烈地震,東嶽廟配天門、三靈侯殿、大殿等牆垣坍塌。康熙十六年(1677年)重修竣工。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三月,高宗東巡至泰安,謁岱廟登岱祀碧霞祠。高宗前後十次巡幸泰安岱廟,共題泰山詩百七十餘首。

其建築采用帝王宮城規製,規模宏大,周環1500餘米,南北長405.7米,東西寬236.7米,廟內各類古建築有150餘間,總麵積平方米。

岱廟共有八門。南向五門,即中為正陽,兩側為掖門;掖門兩側,東為仰高,西為見大。東門名東華,又稱青陽;西門名西華,又稱素景;北門名厚載,又稱魯瞻;各門之上均有樓,前門稱五鳳樓,後門稱望嶽樓。廟牆四角有角樓,按八卦各隨其方而名:東北為艮,東南為巽,西北為乾,西南為坤。門樓、角樓均於民國年間毀壞。1985年重建正陽門和五鳳樓,黃瓦蓋頂,點金彩繪,富麗堂皇,高聳巍峨。1988年至1989年重建巽、坤二樓,五彩鬥拱,飛簷淩雲。

清代的姚鼐有一篇《登泰山記》如是說:

泰山的南麵,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麵,濟水向東流去。南麵山穀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麵山穀的水都流入濟水。在那南北山穀分界的地方,是古長城。最高的日觀峰,在古長城以南十五裡。我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十二月從京城裡出發,冒著風雪啟程,經過齊河縣、長清縣,穿過泰山西北麵的山穀,跨過長城的城牆,到達泰安。這月丁未日(十二月二十八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純從南邊的山腳登山。攀行四十五裡遠,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級,共有七千多級。

泰山正南麵有三條山穀,中穀的水環繞泰安城,這就是)酈道元書中所說的環水(中溪)。我開始順著(中穀)進去.道路不到一半,翻過中嶺(黃峴xian嶺),再沿著西邊的那條山穀走,就到了泰山的頂巔。古時候登泰山,沿著東邊的山穀進入,道路中有座天門(峰)。這東邊的山穀,古時候稱它為“天門溪水”,是我沒有到過的。現在經過的中嶺和山頂,擋在路上的像門檻一樣的山崖,世上人都稱它為“天門”。一路上大霧彌漫、冰凍溜滑,石板石階幾乎無法攀登。等到已經登上山頂,隻見青山上覆蓋著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麵的天空。遠望夕陽映照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山就像是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停留在半山腰處的雲霧,又像是一條舞動的飄帶似的。

戊申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時候,我)和子穎朱孝純的字)坐在日觀亭裡,等待日出。這時大風揚起的積雪撲麵而來,日觀亭東麵從腳底往下一片雲霧彌漫,依稀可見雲中幾十個白色的像骰子似的東西,那是)山。天邊雲彩形成一條線呈現出)奇異的顏色,一會兒又變成五顏六色。太陽升起來了,純正的紅色像朱砂一樣,下麵有紅光晃動搖蕩著托著它。有人說,這就是)東海。回首觀望日觀峰以西的山峰,有的照到日光,有的照不到,或紅或白,顏色錯雜,都像彎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樣子。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日觀亭西麵有一座東嶽大帝廟,又有一座碧霞元君(東嶽大帝的女兒)廟。皇帝的行宮(出外巡行時居住的處所)就在碧霞元君廟的東麵。這一天,還)觀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從唐朝顯慶年間以來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經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對著道路的石刻,都趕不上去看了。

山上石頭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圓形的。雜樹很少,多是鬆樹,鬆樹都生長在石頭的縫隙裡,樹頂是平的。冰天雪地,沒有瀑布,沒有飛鳥走獸的聲音和蹤跡。日觀峰附近幾裡以內沒有什麼)樹木,積雪厚得同人的膝蓋一樣平齊。

陳琦從沒有去過泰山,他的母親在世的時候,曾經在單位的組織下,去過泰山旅遊。孩提時的陳琦非常羨慕母親,因為母親是那個家庭裡唯一遊覽過五嶽+黃山+廬山的一個人。陳琦也隻是遊過衡山。也就是所謂的南嶽而已。

想不到從未去過泰山的他,竟然在遊戲中完成了登臨泰山的心願。

腦子裡胡思亂想著,陳琦於是信口拈來,把晉朝陸機的《泰山吟》讀了出來:泰山一何高,迢迢造天庭。峻極周已遠,層雲鬱冥冥。梁甫亦有館,蒿裡亦有亭。幽塗延萬鬼,神房集百靈。長吟泰山側,慷慨激楚聲。

荀顗跟在陳琦身後,陳琦每頌一句,他在那裡默記一句。待到了山頂,問觀中道士要了簡竹與刻筆,把陳琦方才所讀悉數記了下來。

那東嶽觀中主持,見荀顗要了簡竹、刻筆,知道這是要記錄一些東西,便跟隨在左右打一個下手輔助。

不得不說,泰山那是一個真的高,一千五百餘米的高度,426平方千米的長度,雄壯巍峨,猶如山中的天子,氣宇豪邁。其實泰山在五嶽中並非是最高的,她的高度其實還沒有西嶽華山2154.9米)和北嶽恒山2016.1米)高,在陳琦看來,無非是占了平原高山的原因。

又因為東方是生命之源,希望和吉祥的象征。而古代中國先民又往往把雄偉奇特的東嶽視為神靈,把山神作為祈求風調雨順的對象來崇拜,於是,地處東方的泰山便成了“萬物孕育之所”的“吉祥之山”、“神靈之宅”。受天命而帝王的“天子”更把泰山看成是國家統一,權力的象征。為答謝天帝的“授命”之恩,也必到泰山封神祭祀。

相傳遠古時期,黃帝曾登過泰山,舜帝曾巡狩泰山。商周時期,商王相土在泰山腳下建東都,周天子以泰山為界建齊魯;傳說中秦漢以前,就有72代君王到泰山封神,此後秦始皇前219年)、秦二世、漢武帝前110年、前109年、前106年、前104年、前103年、前98年、前93年、前89年)、漢光武帝56年)、漢章帝85年)、漢安帝124年)、隋文帝595年)、唐高宗666年)、武則天、唐玄宗725年)、宋真宗1008年)、清帝康熙、乾隆等古帝王接踵到泰山封禪致祭,刻石紀功。自秦漢至明清,曆代皇帝到泰山封禪27次。曆代帝王借助泰山的神威鞏固自己的統治,使泰山的神聖地位被抬到了無以複加的程度。

皇帝的封禪活動和雄偉多姿的壯麗景色,曆代文化名人紛至泰山進行詩文著述,留下了數以千計的詩文刻石。如孔子的《邱陵歌》、司馬相如的《封禪書》、曹植的《飛龍篇》、李白的《泰山吟》、杜甫的《望嶽》等詩文,成為中國的傳世名篇;天貺殿的宋代壁畫、靈岩寺的宋代彩塑羅漢像是稀世珍品;泰山的石刻、碑碣,集中國書法藝術之大成,真草隸篆各體俱全,顏柳歐趙各派畢至,是中國曆代書法及石刻藝術的博覽館。泰山文化遺產極為豐富,現存古遺址97處,古建築群22處,對研究中國古代建築史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15]

泰山是黃河流域古代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很早以前,泰山周圍就被人類所開發,泰山南麓的大汶口文化,北麓的龍山文化遺存,便是佐證。再早還有5萬年前的新泰人化石遺存和40萬年前的沂源人化石遺存。戰國時期,沿泰山山脈直達黃海邊修築了長約500千米的長城,今遺址猶存。泰山與孔子活動有關的景點有孔子登臨處坊、望吳聖跡坊、孔子小天下處、孔子廟、瞻魯台、猛虎溝等。神山、文化寶庫泰山有“五嶽之首”、“五嶽獨尊”的稱譽。它是政權的象征,成為一座神聖的山。

泰山宗教發祥久遠,佛教於4世紀中期傳入泰山。後趙永寧二年351年)高僧朗公首先到泰山岱陰創建了朗公寺和靈岩寺。魏晉南北朝時期,泰山較大的寺院有穀山玉皇寺、神寶寺、普照寺等。著名的泰山經石峪是北齊人所刻的佛教經典《金剛經》。唐宋時,靈岩寺極為鼎盛,唐宰相李吉甫反把泰山靈岩寺稱為天下“四絕”之一。泰山道教早在戰國時就有方士隱居岱陰岩洞;秦漢後祠廟林立,現存有王母池群王庵)、老君堂、鬥母宮龍泉觀)、碧霞祠、後石塢廟、元始天尊廟等。其中以王母池為最早,創建於東漢建安二十五年220年)以前;以碧霞祠影響最大。[1]泰山是王母娘娘神話傳說的發祥地。早在魏晉時期就建有王母池道觀。王母池位於泰山南麓環山路東首,古稱“群玉庵”,又名“瑤池”。三國魏曹植有“東過王母廬”的詩句,唐李白有“朝飲王母池”的吟詠。詩人王心鑒在《登嶽》一詩中亦有:“優遊沐清風,騁懷嘯岱山。漢柏揖朝華,秦鬆彆暮煙。雲海洗心塵,天路褪狂狷。由來訪勝境,乾坤此為巔。”的詩句讚之。

泰山崛起於華北平原之東,淩駕於齊魯平原之上,東臨煙波浩淼的大海,西靠源遠流長的黃河,南有汶、泗、淮之水,與平原、丘陵相對高差1300米,形成強烈的對比,因而在視覺上顯得格外高大的節奏感和“一覽眾山小”的高曠氣勢;山脈綿亙100餘千米,盤臥426平方千米,其基礎寬大產生安穩感,形體龐大而集中則產生厚重感,大有“鎮坤維而不搖”之威儀。所謂“穩如泰山”、“重如泰山”,正是其自然特征在人們生理、心理上的反映。六朝任昉《述異記》載,秦漢時,民間傳說盤古氏遠古時開天辟地,代生萬物的神人)死後頭為東嶽,左臂為南嶽,右臂為北嶽,足為西嶽。盤古屍體的頭向東方,而且化為東嶽,泰山就成了當然的五嶽之首了。這顯然是根據《五行》、《五德》學說創作的神話故事,反映了泰山獨尊五嶽的曆史背景。

喜歡逃生三國請大家收藏:()逃生三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大蜜蜜的小助理 惡婆婆重生後,替嫁兒媳贏麻了 涅槃千金:風批大佬的贖罪契約 你負我十年,閃嫁科研大佬你哭什麼 重生之逆轉敗局:千金的贖罪倒計時 綜影視我在電視劇裡開掛 華夏無神?我在牢裡鑒定神明! 貓貓我撩完就跑,頂級大佬追著哄 升龍 改嫁權少當天,前夫帶全家跪求彆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