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闓沒想到陳琦軍來得如此之快,他更沒想到孟郊竟然會主動向著陳琦軍投降,更讓自己的妻弟祝安當帶路黨,從最安全的地方偷偷地進村,打槍滴不要。讓還在睡夢中的雍闓莫名其妙地被丟進了囚車,從一個高高在上的部落酋長,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階下囚。
打下永昌後,陳琦軍更是兵不血刃地拿下了哀牢和邪龍。之後,陳琦以張鬆為永昌太守,紀靈為都尉,祝安為主簿,留下了三千精兵,然後便撤走了。
剛回到益州,陳琦立即下令,改滇池郡為雲南郡,改益州郡為建寧郡。以雲南縣為治所,攏哀牢郡、永昌郡、建寧郡、雲南郡、興古郡以及犍為郡為寧州,以瀘水郡、越巂郡、朱提郡三郡為雲州、以永安、江州、梓潼、成都、武都、漢中為益州。
同時,遷張鬆為寧州牧;遷程昱為雲州牧;而自己則領了益州牧。雖然自己領了益州牧,但領土畢竟不完整,武都在董卓手裡,漢中在張魯手裡,益州三關,綿竹關、劍閣在陳琦手裡,葭門關在董卓手裡,陽平關在張魯手裡。陳琦知道,和張魯以及董卓為敵,這是必然的結果,想要領土完整,和董卓、張魯為敵是不可避免的。
此時的雒陽,正在f發生著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件,大將軍何進在剿滅了黃巾起義後,人望、聲望都達到了最高的頂峰,現在,他已經不想再和那些宦官一起分享自己的權勢了,他要討滅宦官勢力,從而獨霸朝綱,成為天子之下第一人。
當然,宦官也不願放棄自己的手中的權勢,當初自己等人可以把一個屠夫何進捧到大將軍的位置,既然如今你不聽話,那就再換一個好了。
十常侍能夠走到今天的地步,又怎麼會是易與之輩?倒是何進,一個沒有讀過書的屠夫,智商欠費,因為嫁了個妹妹成了皇後,因此成了外戚的首領,真要說起來,他那些手下的將領聽話的,還真沒幾個,其他的不過是忌憚何進的權勢罷了,不得不聽話而已。可真正一心為他著想的曹孟德,他還真就看不上,為啥?年輕唄,沒資曆唄。
尤其是河北黃河以北的廣大土地,包括山西、河北以及一部分山東的領土,甚至包括幽州,也就是如今天津、唐山、內蒙古一帶的城市。)
說白了,何進不過是河北世家的一個傀儡而已,當然隻是明麵的傀儡,在暗中,司馬氏、諸葛氏、袁氏、公孫氏也在暗中角逐,但最後,諸葛氏遠走西川與東吳,袁氏則是敗給了中原世家後也逐漸淡出了視野,公孫氏則是在公孫瓚敗給袁氏後,也徹底斷絕了爭奪天下的念想。隻有司馬氏,昂然笑到了最後。
袁紹再三鼓動何進剿滅十常侍,開始何進是不肯的,何進也不是太傻,自己是怎麼樣進入中央係統的,彆人不知道,他是很清楚的。那就是賄賂十常侍,從而走上了政治巔峰的。
常言道:“你要取代某人,必先使某瘋狂。
史書記載:公元前329年,宋國公子戴偃使用武力手段顛覆了自己的兄長即宋國國君宋剔成君的統治權,宋剔成君敗亡齊國,而戴偃則自立為國君,這便是戰國時期宋國的最後一任國君宋康王。
縱觀中國曆史,在曆代政權更迭的過程中,不乏會出現一些親族屠戮,手足相殘的血淚悲劇上演。這其中罪惡的根源便是人性被權力的欲望所驅使,變得毫無理性甚至是瘋狂。而宋康王的瘋狂不僅僅體現在其奪取權力的不擇手段,在其即位為國君之後的日子裡,瘋狂的宋康王又通過種種匪夷所思的操作,將“不作死便不會死的”至理名言演繹的淋漓儘致。
公元前318年,即位宋國國君近十一年的戴偃開始自稱為王,而這段時期正是戰國時期最為混亂的時候,此時秦國正以一國之力獨自對抗齊、楚、趙、魏、韓、燕六國的合縱聯盟,而宋康王戴偃看到此時六國合縱聯盟合力抗秦,無暇顧及像宋國這樣的小國國君的一舉一動,於是便毫無顧忌的擅自稱王,絲毫不考慮自己國家的弱小實力。之後越製稱王的宋康王見各諸侯國對自己擅自僭越的行為並無反應,於是便更加肆無忌憚,野心也就隨之逐漸的開始膨脹。
公元前286年,宋國發生了一件怪事,有人看到在都城的城邊有一隻山雀生下了一隻鷂鷹。如果這件事放在科學昌明的現代社會,一定會有專家解釋這種小鳥孵卵生大鳥的自然現象,畢竟“鳩占鵲巢”的典故也不是空穴來風。但是這事偏偏發生在了蒙昧無知的戰國時期,因此這件怪事的解釋權便交到了太史古代官職)的手中。而太史的解釋方式也很特彆,直接以卜卦的方式尋找答案,得出的結論是:“大吉之象。小而生大,比霸天下。”瞧這卦辭多麼的合轍押韻,不來一段即興說唱還真是可惜。
麵對這合轍押韻的卦辭,一向野心勃勃的宋康王按捺不住早已騷動不已的雄心壯誌,於是便毅然決然的開動了戰爭機器,準備開創屬於自己的千秋霸業。首先,宋康王將稱霸的第一個目標定在了一個比宋國還要弱小的滕國,宋康王雖然瘋狂但是起碼還是保持著些許的理智和清醒,至少他知道“柿子要撿軟的捏”。戰爭的結果是毫無懸念的,宋康王順利的吞並了滕國,而隨著滕國的滅亡,宋康王僅存的些許理智也蕩然無存。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之後宋康王便將目光投向了更遠更為遼闊的地方,於是他又起兵向東進攻齊國,奪取五座城池,向南戰勝楚國,占地方圓三百裡,又向西打垮魏國軍隊。一時之間宋國以小霸王的姿態屹立於各諸侯國間,成為了可與齊國、魏國這樣的強國相匹敵的國家,而宋康王由此也對自己成就霸業的道路更加充滿信心。讀到這裡相信廣大讀者普遍會有一個疑問,那就是宋國的實力果真是強盛如此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宋國之所以能夠接連戰勝齊國、楚國和魏國,究其原因隻是因為兩個字——強秦!沒錯,正是因為秦國對各諸侯國連年的攻伐,使得諸如齊、楚、魏這樣的大諸侯國疲於應付,已然沒有精力再處理像宋國發動的這種小規模的衝突,因此宋國也就在一時之間有了和以上三大諸侯國掰手腕的機會。
一時風光無限的宋康王頗有些睥睨天下的氣勢,自信心更是膨脹到了極點,因此他又做出了更為瘋狂的舉動,首先他箭射蒼天、鞭笞大地,砍倒用於祭祀的神壇並付之一炬,以此行動來表示自己的聲威可以震懾天地鬼神,頗有些宇宙八荒唯我獨尊的味道。從這可以看出此時的宋康王心態已經是徹底的飄了。
接著宋康王又在宮室中整夜的飲酒,瘋狂的辦派對,而派對的主題則是歌頌英明神武的好領導——宋康王。於是乎一時間山呼萬歲之聲不絕於耳,很快宮室中的呼聲傳到了宮外,宮外也開始跟著山呼萬歲,緊接著萬歲之聲傳到了民間鄉野。而宋康王也就沉浸在這種山呼海嘯般的歌頌聲中無法自拔,自我催眠般的以為自己真的可以千秋萬載、一統江山。
俗話說:“永遠不要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所以宋康王以為全國上下共同期盼自己萬歲的稱頌,真實的情況卻是全天下臣民共同咒罵他是像夏桀一樣的暴君,並且稱之為“桀宋”。雖是一字之差,但是國民的憎惡之心卻是一如當初的夏朝。究其原因是宋康王在位期間施行了太多橫征暴斂、倒行逆施的暴政。曆史有一個神奇的規律,每當一個君王被山呼萬歲之時,往往也是其走向滅亡的起點,這也仿佛是一部頗具諷刺意味的連續劇,在每一個朝代反複的上演。
就在宋康王在水深火熱的環境中自我陶醉而不自知的時候,懲罰和災禍卻悄然而至,而這次出手正是傳統的諸侯強國——齊國,齊國國君齊湣王趁著宋康王自嗨的功夫,突然起兵征伐宋國,而宋國的百姓已然是離心離德,麵對齊國的進攻也不抵抗,紛紛四散奔逃,棄城不守。於是乎國土狹小的宋國彈指間灰飛煙滅,而妄圖雄霸天下的宋康王也狼狽的逃亡魏國,最終死在了溫地,正可謂客死異鄉、不得善終。1??
陳琦收回思緒,繼續聽著細作的敘說:何進受了袁紹的鼓動,竟然愚蠢地放棄自身的兵權,而鼓動都外諸侯兵入京勤王……陳琦卻早已明白,這是何進害怕京師中的軍隊中有十常侍的臥底,害怕自己還沒有行事就已經暴露了,乾脆撇開京師的軍隊不用,直接用外軍來殺十常侍。這個想法是好的,但卻有些不切合實際。奉命勤王的諸侯中也包括了董卓,而陳琦和劉焉,由於路途遙遠,雖然也奉了旨意,卻沒辦法越過其他諸侯的領地,來不了,所以都沒有來。董卓也是外軍之一,卻是離首都雒陽最近的,再加上三千騎兵,那速度可是杠杠滴。在其他諸侯還沒有反應過來,他就來了。
來了,他卻以未奉天子召為由,不肯入京師都城,就在雒陽城外安營駐紮。一直到何進被殺,袁紹再領兵殺了十常侍,京師大亂,皇帝出逃的時候,先尋了皇帝,而後再進城,這時候他可就是救駕的功臣,至於無召入京的過失,被皇帝自動忽略了。
而後,董卓又整出了一個軍隊夜出晨入的戲碼,看著董卓軍每天都有軍隊入城,其他諸侯不知道底細,真的以為董卓軍軍隊很多的樣子,就這樣,董卓靠著李儒的計謀,硬是用三千騎兵唬住了其他諸侯,並且第一時間整合了何進的軍隊,然後逐漸掌控了雒陽的軍政大權。
手握大權的董卓,第一個動手殺的就是太尉張溫。董卓原是張溫屬下,因邊章、韓遂造反,張溫奉命討賊,董卓的軍令後,卻按兵不動。坐看張溫被擊敗。
中平二年185年),為車騎將軍、假節,與副將執金吾袁滂討伐胡人北宮伯玉。當時封董卓為破虜將軍,與蕩寇將軍周慎同為張溫部下。
張溫統率諸郡的步、騎兵十餘萬駐紮在美陽。邊章、韓遂也進軍美陽,張溫與他們交戰失利。十一月,董卓與右扶風鮑鴻等合兵進攻邊章、韓遂,大破他們統領的西羌軍。邊章、韓遂敗退榆中。
張溫派周慎率領三萬人追剿邊章、韓遂。參軍事孫堅向周慎建議說:“叛軍據守的城中缺少糧食,將從外麵運入。我願充領一萬人,截斷敵軍的運糧道,將軍統大軍跟在後麵接應,叛軍必然會因疲憊饑餓而不敢應戰,退回羌人腹地。到那時,再合力圍剿他們,就可以平定涼州。”周慎沒有聽從他的建議,率軍將榆中城團團圍住。而邊章、韓遂分兵駐守葵園峽,反而將官軍的運糧道路截斷。周慎感到恐慌,丟棄輜重撤軍。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張溫又派董卓率領三萬人去討伐羌族的先零部落。羌人與胡人在望垣以北將董卓團團圍住。董卓軍中缺糧,於是便在打算渡河的地方築起堤堰,假裝要捕魚充饑。然後,在堤堰的掩護之下,悄然撤退。等到羌人發覺而追擊時,董卓早將堤堰決開,河水已深,致使羌人無法過河追趕。於是董卓回師,駐紮扶風。
張溫以皇帝的詔書征召董卓,董卓拖延很久才前去晉見張溫。張溫責備董卓,而董卓應答時毫不恭順。孫堅上前附在張溫的耳邊悄聲說道:“董卓不怕獲罪,反而氣焰囂張,口氣很大,應該按照軍法‘受召不及時到達’一條,申明法令,予以處斬。”張溫回答說:“董卓在黃河、隴山之間一向有威望,今天將他殺死,西征將沒有依靠。”孫堅說:“將軍親自統率皇家大軍,威震天下,何必依賴於董卓!觀察董卓的言談舉止,對您不尊重,輕視長官,舉止無禮,是第一條罪狀;連章、韓遂叛亂一年多,應及時征討,而董卓卻說不可,動搖軍心,是第二條罪狀;董卓接受委派,無功而回,長官征召時又遲遲不到,而且態度倨傲自大,是第三條罪狀。古代的名將受命統軍出征,沒有不靠斷然誅殺以成功的。如果將軍對董卓加意拉攏,不立即誅殺,那麼,損害統帥威嚴和軍中法規的過失,就在您的身上。”張溫不忍心動手,便說:“你先回去,時間一長,董卓會起疑心的。”孫堅於是告辭而出。
董卓早就知道有人勸張溫要殺自己,雖然張溫後來沒有動手,但不代表沒有心動。你心動了就是罪過。既然我掌了權,那我就現開銷,先下手為強,除了張溫。所以,張溫死了。
喜歡逃生三國請大家收藏:()逃生三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