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從陝北來的電影專家到了鐵蘆山,王睿和鐵蘆山電影小組接機。
寒暄過後,聽王睿的製作電影的要求,全體傻眼。
一群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後把目光定在總導演身上。
總導演連忙擺手,“王指揮啊,我們沒製作過這種題材。”
“您說的太過玄乎,我這心裡一點準備都沒有啊!”
“而且時間這麼緊,我們怕是完不成任務啊!”
王睿微微一笑,“東西我都準備好了,你們帶多少個導演,多少個攝影人員啊?”
總導演麵露苦笑,“成熟的導演與攝像人員各3名,但攝像機隻有一部。”
“我們電影的核心成員全部來了,還有5名美術人員。”
“而且我把所有膠片也都帶來了,但隻有1200英尺,最多能拍13分鐘。”
王睿心中歎了口氣,來這些人員,就知足吧!
想想當時的電影畫麵,第一印象是黑白色的,紡車旋轉進會出現頻閃效應,麵部與雲層等細節全失。
就這種情況,還要啥自行車啊!
還好的是,王睿兌換的攝影器材是最先進的,雖然還是黑白的,但不會出現以上的各種問題。
王睿握住總導演的手,“有人才就好,你們3組人員所需攝像機和膠片,由我們全部提供。”
“製作完成所有設備都送給你們團隊,以後缺啥找我,等你們隊部壯大了,送一批優秀人才到我們鐵蘆山如何?”
哦……,一群人歡呼了起來,電影相關物品都是緊俏貨。
特彆是我軍被封鎖過後,要經過特殊通道,還要用重金才行。
但由於資金短缺,隻能買膠片等材料。
其艱苦程度,拍攝時是小心再加小心,因為都是一條過,沒有浪費膠片的機會。
總導演見過鐵蘆山拍的戰爭記錄片,其質量遠遠超過自己拍的記錄片,和自己的手下也提過質量問題。
但是,更換設備所需要資金太多,沒好意思開口,也沒敢開口。
而現在王睿親自承諾,一群人樂得都快瘋了!
一個個和王睿熱情握手,感謝聲就沒停過。
這群電影人,是什麼身份?
是技術人員,也是軍人。
這些戰地記錄人員,如果前線拍攝,作戰時距離戰壕隻有200米。
五月份,鬼子大掃蕩時,主力攝影師在戰場重傷。
還有一位,為保護攝影機與膠片,遭到包圍後引爆手榴彈,與鬼子同歸於儘。
這兩名成員,隻是這些戰士的一個縮影。
這次也就是鐵蘆山王睿這裡拍電影,如果是其他軍分區,老領導都不帶同意的。
13分鐘的膠片?
那還不當寶一樣存起來,誰知道什麼時候需要,萬一沒有膠片怎麼辦?
而到鐵蘆山不一樣,王睿送設備,都在老領導預料之中。
總導演接過沈老師手中的攝像機,眼睛濕潤了!
這就好比戰士遇到了好武器一樣,簡直是愛不釋手。
沈老師給總導演介紹這款攝像機,通過兩人對話,王睿隻剩下陣陣感歎。
重量:40公斤比27公斤。
鏡頭;一方是固定焦距50毫米,一方是可變焦到150毫米,通光量相差5倍。
光線要求:一方在日光下拍攝。一方在蠟燭1米左右的光亮,就可以拍攝。
幀數對比:一方每秒16幀,丟失細節。一方是每秒24幀,是正常國際標準。
聲音:一方是無聲,需要後期用留聲機。一方可以收音,也可以後期配音。
單說40公斤用肩膀扛著,可以想象一下,當時有多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