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可得好好看看。
躺在炮彈箱搭成的木床上,王睿打開係統。
找到巴祖卡火箭筒。
其實係統出現過類似的軍用產品,日耳曼出現過鐵拳,能發射150毫米超口徑破甲彈,但有效射程才40米。
威力大,但距離太短,進攻時危險程度較高,被鬼子繳獲的幾率也高。
英島也有類似產品,能發射76毫米破甲彈,還有效射程問題。
才91米,這距離還是令人不太滿意。
但巴祖卡火箭筒出現,作戰有效射程距離270米。
口徑卻隻有60毫米,能擊穿76毫米鋼板。
在44年,白頭鷹用巴祖卡火箭筒一代,打日耳曼坦克的時候,曾經用16枚火箭彈把一輛豹式打爛。
打不中關鍵位置,甚至坦克不耽誤行走,不耽誤作戰。
但小鬼子的坦克不同,薄皮大餡,一炮命中有九成會直接搞定。
這種武器還有一個作用。
進攻小鬼子碉堡,巴祖卡火箭筒負責開瓢,火焰發射器負責放火。
想一想那種畫麵,王睿是雙眼欻欻放光。
隻能用兩個字來形容--完美!
巴祖卡火箭筒,300積分一個。
早在20世紀就有了這種武器的概念,但那時的威力實在是不儘人意。
白頭鷹打瓜島,大炮通通一頓打,幾萬顆炮彈過去,有用,但距離遠,精準度不高。
前線提出,最好能單兵使用,威力能給鬼子碉堡開瓢的武器。
白頭鷹設計師也是頭大,大炮不行,那啥行?
關鍵時候,有人提出了火箭筒式武器,最主要是這款武器易生產,造價特彆低,低到和3支半自動步槍造價差不多。
6月份的時候,北極熊三番五次索要,白頭鷹送給了幾千隻。
而白頭鷹還沒列裝到部隊,但北極熊可是用3發在戰場上做了實驗,要不然係統還不會出現巴祖卡。
11月,日耳曼在火炬行動中,俘虜的白頭鷹士兵得到了巴祖卡,被日耳曼稱為“肩射炮”。
白頭鷹大兵們則戲稱花花公子,真是不同國家的思想不同,起個名也非常有特色。
這款巴祖卡火箭筒,白頭鷹是以連為單位分配,日耳曼也是。
王睿乾脆,每個連4支,每支配彈藥4發。
9個步兵團,孔捷的9團,士兵還停留在一個營,還和老李在一起,王睿直接選擇了遺忘。
倒也不是摳,是保密問題,這要是讓鬼子得到了一門,那王睿就是罪惡滔天之人。
白頭鷹絕密到什麼程度,設計者都不能有專利,也不能向外透露,隻不過是前線大兵不爭氣而已。
回到指揮部。
王睿滿臉嚴肅,“丁偉和陳武,和我去臨時休息室。”
“和尚你警戒,不讓任何人能聽到我們談話。”
丁偉和陳武立刻嚴肅了起來,王睿平常都稱老丁和老陳,這事情可小不了。
來到臨時休息室,“咱們可以得到一款武器,可以在270米內單人打爆鬼子的坦克,還可以攻破鬼子碉堡。”
“聯係1到8團,每團各連挑選8名要經過考驗的士兵,思想一定要過關。”
“如果武器丟失,就算能追回武器,團長也要撤職。”
“如果武器真丟了……”
王睿停頓了一下,“我自己停職。”
嘶……
陳武和丁偉倒吸一口涼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