偌大的書房,三麵牆都是書櫃,隻有裡麵的一麵牆擺放著書架,可書架上放的卻不是書,而是一片片殘缺不全的陶瓷碎片。
從新時期的黑陶、彩陶,商周出現的原始青瓷,魏晉南北朝的點褐青瓷、黑釉瓷、白瓷,隋唐五代時期的絞胎瓷、花釉瓷、秘色瓷,兩宋、夏遼金出現的官哥汝定鈞五大名窯,元代的青花,一直到明清官窯……
這個書架就如同陶瓷博物館一般,囊獲了整個中國陶瓷發展史各個階段具有代表性的瓷器殘片。也可以說,這個書架就是完整的中國陶瓷發展史實物展示。
“鄧老!您這些瓷片一定耗費了不少精力和心血吧?這些瓷片太珍貴了。”
李道極為震驚地說道。
鄧維卓微微一笑,說道:“這些陶瓷殘片可以說是我畢生的心血。李道!你把我批注的那本書讀懂了,再借助這些實物的對比學習,以你的靈性,我相信不出三個月,讓你去大學講解陶瓷發展史恐怕有些困難,但做出準確的鑒定肯定易如反掌。”
謙和的一笑,李道說:“鄧老!您太高估我了。不瞞您說,這兩天我一直在看您的那本書,可越看越亂,越看越糊塗。尤其是每個朝代更迭期,如何分辨不同朝代的瓷器,真的太難了。”
“嗬嗬!這是正常的。”
鄧維卓說道:“朝代更迭,或者是同時期存在的不同政治集權,所燒造的瓷器大體上沒有什麼區彆,畢竟都是同一批工匠燒造的。要想做出準確的鑒定,就要從細微處入手,捕捉器物上留下的蛛絲馬跡。總之,還是那句話,熟能生巧。看得多了,上手多了,自然而然就形成固定的記憶了。”
“李道!除了那本書,我這裡所有的書和這些瓷片你可以隨時來看,隨便拿回去研究。”
鄧維卓的話讓李道極為感動,“鄧老!希望我能不辜負您的一片苦心。”
“嗐!這話說得就見外了。我這輩子就乾了一件事兒,就是研究中國陶瓷。我兒子對這個不感興趣,去乾了金融。我總得找個人把我這點兒東西傳下去吧,帶進棺材一起燒了,那才讓我悔恨終生呢!小子!好好學,我相信你將來的成就一定在我之上。”
鄧維卓的話誠摯而殷切,讓李道動容。讓他有了那種如果不好好學習,就對不起老爺子這番話的感覺。
李道也沒有再多說什麼,隻是堅毅地點點頭,說道:“我一定努力,不辜負老師的期望。”
至此,李道正式拜入了鄧維卓的門下,成為了他的學生。
鄧維卓也極為高興,作為老師,他送給了李道一份厚禮。一套帶有的明清兩朝各類官窯底款的瓷器圈足殘片。雖然是殘片,其價值也相當高。不但具有極高的文物研究價值,它的經濟價值也是很高的。
這一點,單從李道雙眼前不停閃爍的橙黃色光彩就可以判斷出來。
帶著這一套極為珍貴的瓷片,以及一本鄧維卓親手撰寫的元、明、清三朝瓷器鑒定心得的手記,以及老爺子殷切地期待,李道回到了家。
剛進門就聞到了一股炸醬的香味兒。
“姥!今兒個的炸醬真香啊!剛進院兒我就聞著了。”
“就你鼻子好使。”
老太太笑嗬嗬地說道。
“嘿嘿!誰讓您做的麵好吃呢。”
“快去洗洗,這就吃飯了。”
“哎!”
答應了一聲,李道進屋了。就看到姥爺付雨露還坐在桌子邊,手裡摩挲著那塊和田玉原石,擰眉思索著。
“姥爺!您還琢磨呢。”
“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