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10點整,《觀影指南》第二期準時開播了。
實在沒法知道有多少觀眾在等著收看,不過全國大多數的影評人應該都已經打開了電視機,畢竟這是國內突然出現的尺度最大的影評節目,沒有之一。
片頭剛播,李媽笑道:“來,大家先封牌,看看我兒子在電視上的樣子。”
李禮默默地吃著葡萄,調了調音量。
電視內,片頭剛過,一身西裝的李禮便出現在了畫麵裡。
“大家好,歡迎收看這一期的《觀影指南》,我是您的好朋友李禮,本期我們的主題叫做‘佳片有約’。
之所以改變風格推薦佳片,並不是因為我們迫於某種壓力而有所收斂,而是要在枯萎叢生的荒地裡開墾出一片淨土來!
因為我們相信,打擊‘醜’的重要手段,是要樹立起‘美’!當優秀的作品愈加得到關注,可恥的爛片也許會漸漸勢孤。
……”
看到這兒,李媽猛然回頭看了兒子一眼,“我怎麼覺得這味兒不對啊?”
李禮忙道:“您彆急啊,說了是佳片推薦了,您接著看啊!”
李媽的視線重歸屏幕。
“首先我們要介紹的這部影片,在今年夏天火爆熒屏,便是這部現實題材佳作《我不是藥神》。
這部作品自點映開始,便獲得了一致好評,甫一正式上映,在大把大把贏取觀眾眼淚的同時,成功收獲了各方讚譽,成為本年度口碑最高的華語影片,甚至被冠以現實主義題材扛鼎之作!
但這部‘扛鼎之作’並非完美無瑕的,仿佛是斷臂的維納斯一樣,也是有著先天不足和缺憾的。
和其他那些對《我不是藥神》一味讚美褒揚的影評節目不同,我們先從這支‘斷臂’談起。
這部電影改編自真實事件盧勇假藥代購案,影片聚焦慢粒白血病人,對天價藥及人性進行了討論……
我們欣賞影片直麵現實問題的勇氣,但將道德輿論壓力完全施加在藥物研發廠家身上,是不正確的。
……”
接下來,節目內的畫麵由電影內容轉向藥品生產流程畫麵,李禮向觀眾們大概講述了製藥廠家與天價藥的關係。
其實,一款特效藥的研發成本和時間成本是遠超人們所想的。一款藥物研發周期長達十年以上,並極可能失敗而胎死腹中,這也是藥企要承擔的極高風險。
罕見病的特效藥,通常目標用戶群體極其有限,藥廠不僅僅要在他們身上獲得利潤,還要為下一種藥的研發貯存資金,甚至是彌補以前藥品研發失敗的資金窟窿,這是天價藥誕生的一方麵原因。
數據統計,1997年至2011年間:
輝瑞:新藥批準數量14個,總研發費用1082億美金;
強生:新藥批準數量15個,總研發費用883億美金;
阿斯利康:新藥批準數量5個,總研發費用590億美金;
……
而2017年烏克蘭的GDP才1043億美金!
藥品研發本身就是一個普通資本根本不敢碰觸的領域,項目一旦失敗,幾十億甚至百億美金瞬間打水漂。國內也是基本沒有創新藥的,絕大多數是仿製藥。
不過盜版的成本就太低了,而且還無需為患者的安全負責。
從藥企的角度分析天價藥,是最直接的。但天價藥之所以高得如此離譜,其背後的問題遠不止於此。
天價藥價格之高,是各方麵博弈的結果。我們對患者抱有最大的同情和感同身受,但把過錯全部指向藥企,使之成為唯一的替罪羊,這是有失公正的。
至於天價藥價格之高,所涉及到的更深層次的方麵,李禮也是一語帶過,不敢深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