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韶用這個名稱顯然是有過考量的。
其一,誌願軍並不是宋朝官方軍隊,但王韶依舊用宋朝官製的名稱,你可以說他是為了避免用新名字引起指揮混亂,但,他難道不是在潛移默化地為這支軍隊打上“宋軍”的烙印嗎?
其二,都總管事迄則罷。顯然,王韶是在向汴梁和這次行動的“股東們”暗示:我就管打仗這一段。我隻要攻占青唐,完成《平戎策》的第一章。其他的事情,隻要不影響《平戎策》的第二章,我都不管。
順便提一下,老趙家彆管其他的事情乾得如何,登基即改名可是一條的的確確的善政。用的都是生僻字,就為了怕老百姓不方便。
“部署”這個官名純屬意外。不過也沒啥大不了的,一個臨時性的職務,平時都沒人乾的。
相比之下,辮子朝可就不一樣了。就拿那個在電視上把小姑娘們迷得不要不要的四爺來說,人家登基之後也改名了,不過他是這麼改的:
朕打一出生就叫胤禛。讓我改,憑啥?要改那也是彆人改。之前叫胤x的,以後統統改叫允x,連老十三也不能例外。誰不服?誰敢逼逼叨叨?讓他見識見識什麼叫文字獄。
年叔可不知道王大衛腦子裡都是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他見王大衛吃驚到不能說話,笑道:“嘿嘿!你小子沒想到吧!你人雖然不在,官兒還給你留著呢。”
王大衛回過神:“怎麼能這樣呢?這不耽誤事兒嘛!”
兩人緩緩東行,年叔道:“沒耽誤。給你找了個副手——李成。你是後營行軍總管,他是權發遣同知後營諸雜事。你不在的時候,都是他管著後營。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還真得誇你兩句。你小子的眼光是真不錯,你說李成有蕭何的本事,他還真有。到現在,一點兒紕漏沒出過。
你王叔常說:後營就這樣,想出彩,那是很難的。不出紕漏就是最大的本事......”
王大衛的腦子又不夠用了。
“同知”這個官兒在宋朝時還不流行,例如知州的副手現在叫通判,但在樞密院裡卻有同知官。
樞密院的扛把子叫樞密使,或,知樞密院事。取決於任職者的資曆,文彥博做,那就是樞密使,換王韶做,頂天了也就是個知樞密院事。雖然明麵上管得都是一樣的事情,但,其實差很多。
當然,那就是個假設,王韶現在距離做知樞密院事還差老遠呢!甚至,就算他這次全取青唐,也還是不夠,頂多做個副手——樞密副使。
如果扛把子是樞密使,副手就叫樞密副使。如果扛把子是知樞密院事,那副手就是同知樞密院事。
李成的官職比這個還複雜,前麵還有“權發遣”做前綴。這也是宋朝的一大發明。
官場上,有一種需要,就是越級提拔某人。這種需要很普遍,有些年輕人一看就是出類拔萃、鶴立雞群的樣子嘛!讓他按部就班地發展,那是浪費,更是犯罪。
怎麼?你不同意?你是在質疑甲大佬教子無方?還是在質疑乙大佬的眼光?如果這個年輕人沒那麼優秀,乙大佬能把家中千金嫁給他?無知蠢材,滾一邊兒去。
有需要,就要解決。硬上,容易遭人話柄,加個“權”字就行了。
權在這裡當姑且、暫時講。意思是:現在沒有合適的人選,他雖然差著一、兩級,讓他先乾著。
看,是不是就很合理了?
但是,如果差得不隻一、兩級,而是好多級呢?丙大佬的年紀不小了,著急啊!
這有何難?再加唄!“權”字後麵加上“發遣”不就行了嘛!多大點兒事兒!
喜歡歡樂宋請大家收藏:()歡樂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