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嫡係騎兵已經衝過一半的距離,馬速也已提到了極限。“曹”字旗下的誌願軍才開始行動。
炮車隊一哄而散,將二十八架炮車孤零零留在原地。
李家騎兵衝到近前,錘擊、斧劈、縱火......
“曹”軍趕到,雙方圍著炮車展開激戰。
竟然一戰功成。李玄輔不可置信地看著戰場。
“曹”字旗下是一員年輕的將領。根據情報,他應該是曹諫,字公言,行六,沒參與河州城之戰,而是在洮水大敗禹藏花麻。
這麼一位悍將怎麼會犯如此低級的錯誤?如果......聯想到汴梁曹家的地位和李憲的宦官身份,這一切倒是有了一個合理的解釋。
該怎麼辦?
穩妥一點兒的辦法是鳴金收兵。目標達成,見好就收嘛!說不定誌願軍回營之後,今天的矛盾會徹底爆發出來......
但,爆發之後呢?不論哪一方獲勝,隴朱黑城還是要直麵威脅。二十八架炮車而已,自己這邊的城牆還沒修好,誌願軍就又造出來了。
天與弗取,反受其咎。
李玄輔下定決心,連續點了幾員戰將的名字,令他們帶所部出城,支援李玄驥,共計五千餘人。
戰場上,李玄驥節節敗退。他人少,隻有五百騎兵。
如果能衝起來,曹六倒也拿他沒什麼好辦法。可惜他們為了摧毀炮車,已經將馬速白白浪費掉。
等曹六率軍趕來,雙方糾纏在一起,再想提速擺脫可就沒那麼容易了。
五千李家軍出城,迅速朝戰場包圍過去。
曹軍收縮,不再與李玄驥糾纏。
李玄驥敏銳地察覺到戰場變化,下令反攻,不讓曹軍輕鬆退走。
援軍趕到,將曹軍圍住。曹六下令,結成圓陣,就地防禦。
城牆上,李玄輔盯著遠處的“李”字旗,等待李憲的應對。然而,他一直沒等到。
右翼,有一營誌願軍無令而動,以鋒矢陣衝破圍困,與曹六彙合。旗號上麵是一個“景”字。
景思立?看來,李憲這個宦官不僅沒壓服汴梁勳貴,就連秦鳳路的邊將也同樣不服他啊!宦官這種人本就是皇權的延伸,可誌願軍偏偏不是大宋的正規軍。
機會就在眼前。李玄輔高聲傳令:全軍出城,勝敗在此一舉。
同時,他也沒忘記將河州跟來的人安排在前麵,而自家嫡係卻留下兩千。這兩千人守城肯定不夠用,他們的首要目標是防備木征搞事兒。
為加快出城速度,李玄輔命令城牆上的守軍直接從兩條被誌願軍炮車砸出來的緩坡衝出去。而他自己也緊隨其後,打算親臨戰場,就近指揮。
離開城牆前的最後一刻,李玄輔望見李憲的令旗搖動起來,軍令竟然是撤退。
佛祖保佑!曹、景二軍還被圍困著呢!李憲卻要先跑了。隻不過有一部分誌願軍並未服從軍令,反而衝過來接應兩人,而其餘的則跟著李憲緩緩向東撤離。
這宦官,莫非他的目的不是為了打勝仗,而是要毀了誌願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