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翰林院承襲唐製,與後來明清時期完全不同,一點都沒有宰相培訓班的意思,更像是一個雜學高人俱樂部。
所謂雜學,泛指儒家之外的所有學科。天文,放在這裡正合適。
競爭對手突然出現,果然給司天監帶來了巨大的觸動。在之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他們努力工作,與翰林天文院一起,發現了海量的天文奇觀,且,全是吉兆。
而那架壞掉的渾儀,很遺憾,還是壞的。
不過他們倒是造了不少仿製品。雖然都是簡化版的,每架隻能實現一小部分功能,但,可以靠數量取勝嘛!
至於這些仿製品準不準,有沒有用?投資人趙恒最有發言權。你看,他後來不是都封禪泰山了嘛!這可是“雖不空前,但卻絕後”的壯舉。
一同“絕後”的,還有趙恒本人。
反倒是司天監和翰林天文院一直延續至今。競爭機製也還在,時常能聽到他們又為了某件事而吵架。不過,外人還是聽不懂,隻能當熱鬨看。
大宋有錢,冗官那麼多,也不在乎這仨瓜倆棗的,養著吧!
如果王大衛出手,曹七想,甚至都不用他親自出手,隻需將他的學說拋出去,那兩夥兒隻會故弄玄虛的蠢貨就可以統統滾蛋啦!
渾儀,也不用修了。按照王大衛的模型另做一個更好。
但是,不行啊!阻力太大了。
司天監和翰林天文院,曹七並沒放在眼裡,她擔心的是趙頊。
因為,王大衛的學說裡,沒有神。
充其量,太陽就是個笑眯眯的小老頭兒,木星則是個丟三落四的小胖子。這大概是他們川越國為了培養小孩兒對天文學的興趣而故意添加的擬人化設計。而他那學說的核心,是絕對沒有神的。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沒有神,又何來“君權神授”?趙頊必將化身成他的高祖,來一波大清洗。
那,朝臣呢?很可惜,也會阻止的。因為,王大衛的學說裡同樣沒有“天人感應”。
“天人感應”的發明者叫董仲舒,就是那個跟漢武帝劉徹一起搞“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董仲舒。
劉徹用了他的學問,卻始終將他排除在朝堂之外,一生未得重用,原因就是“天人感應”。這是董仲舒發明出來約束皇權的。
或許,董仲舒自己也明白,他的學說一旦成為官學,皇權必定暴漲,所以,他提前準備了這個後手。
然而,極度自信的劉徹最終卻采納了“天人感應”學說,並反手用在了宰相的身上。漢武一朝,共十三位宰相,善終者,甚少。
隻不過,讓劉徹沒想到的是,他的子孫卻沒有他那般強悍,後世王朝的皇帝們也大多難以幸免。
董仲舒的“天人感應”終究還是實現了他最初的目的,成為群臣抗衡君主最為有效的利器。他們,肯定舍不得丟棄的。
好在王大衛並沒有推廣的意思,用他的話說:“費那勁乾嗎?咱們知道是咋回事兒不就行了。曆法差幾天又能如何?我又不種地,你也不種吧!中秋在乎的是月餅什麼餡兒,我喜歡蛋黃和乳酪的,誰管月亮圓不圓啊?吃粽子那天,連月亮都不用看。”
喜歡歡樂宋請大家收藏:()歡樂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