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言脈訣》最初源自漢代張仲景的《平脈法》,宋代崔嘉彥加以推演發展,明代李時珍進行刪改補充。到李中梓時,又對其缺漏之處予以補充,對錯誤之處加以刪改,並增添注釋,至此已經做到文字簡潔而意義完備。然而,其中仍有與經典醫籍之義不相符的內容,如今都已刪去,那些尚未完備的地方則進行了補充。
脈被稱為血之府庫,與全身各個部位相互貫通,而寸口處的動脈,是全身經脈彙聚之處。
【注釋】經典醫籍上說:脈,是血液彙聚的地方。全身的血脈運行,無不通過脈來貫通,所以說“百體貫通”。《難經》中提到:十二經脈中都有動脈,但唯獨選取寸口來判斷生死。寸口,就是左右兩側的寸、關、尺部位,屬於手太陰肺經的動脈,是脈象最為關鍵的彙聚之處。所以說“寸口動脈,大會朝宗”。
診察人的脈象,要在高骨之上進行取脈,為什麼叫做“關”呢,是因為它處在寸部和尺部的分界處。
【注釋】凡是診察人的脈象,讓患者手心向上伸出手,觀察手掌後方有高骨隆起的地方,就是關部脈象所在之處。醫者用手覆蓋在患者手上進行取脈,先將中指放在關部定位,然後再把前後兩根手指分彆放在寸部和尺部之上。如果患者身材高大,下指時手指間距應稍寬;若患者身材矮小,下指時手指間距應稍窄。因為關部處於寸、尺二部之間,所以將其命名為“關”。
從關部到魚際距離一寸,從關部到尺澤距離一尺,因此分彆命名,寸部為陽,尺部為陰。
【注釋】從高骨向上到魚際,長度為一寸,因此將這部分命名為“寸”。從高骨向下到尺澤,長度為一尺,所以將這部分命名為“尺”。寸部主候人體上部,所以屬陽。尺部主候人體下部,所以屬陰。
右手寸部主候肺和胸部,左手寸部主候心和膻中。右手關部主候脾胃,左手關部主候肝、膈和膽。三焦分屬於寸、關、尺三部,兩尺部主候兩腎。左手尺部浮取候小腸、膀胱,右手尺部浮取候大腸。
【注釋】右手寸部,浮取候胸中情況,沉取候肺的情況。左手寸部,浮取候膻中情況,沉取候心的情況。右手關部,浮取候胃的情況,沉取候脾的情況。左手關部,浮取候膈和膽的情況,沉取候肝的情況。兩尺部沉取都候腎的情況,左手尺部浮取候小腸、膀胱的情況,右手尺部浮取候大腸的情況。“膻”,膻中就是心包絡。五臟都隻有一個,唯獨腎有兩個,所以說兩尺部候兩腎。然而《內經》中論述臟腑時未提及膽,是因為膽依附於肝。未提及大、小腸和膀胱,是因為它們統屬於腹中。未提及三焦,是因為寸部候胸中,主上焦;關部候膈中,主中焦;尺部候腹中,主下焦。這是遵循《內經》所采用的分配三部診脈法。至於《脈訣》偽訣)將大、小腸分配在寸部,把三焦分配在左手尺部,將命門分配在右手尺部,而對於手厥陰心包絡,竟然置之不理,這些說法全都沒有依據。滑壽提出左手尺部候小腸、膀胱以及前陰的病症,右手尺部候大腸、後陰的病症,堪稱千古獨具慧眼的見解。關於浮取候腑、沉取候臟的說法,在卷末有詳細闡述。
命門隸屬於腎,是人體生氣的根源。如果人沒有兩尺部的脈象,必定會死亡而無法痊愈。
【注釋】在兩腎的中間部位,被稱作命門。由於命門處在兩腎之間,所以兩尺部脈象與它相關聯。命門中的少火,也就是腎間的動氣,這就是人體生氣的根源。如果人沒有兩尺部的脈象,那就意味著生氣斷絕了,患病之人必定死亡,無法康複。
關脈上的一分之處,右手這一分對應的是傷食相關,左手這一分對應的是傷風相關,右手這一分所在位置稱為氣口,左手這一分所在位置稱為人迎。
【注釋】陰脈在尺部可占一寸,陽脈在寸部內占九分。將一寸九分,按寸、關、尺三部脈平均分配。這裡說關脈一分,指的是關上的一分處。左手關部的這一分處稱作人迎,它反映肝膽的脈象。因為肝膽主風,所以人迎部位脈象緊盛時,主要提示傷風病症。右手關部的這一分處稱作氣口,它反映脾胃的脈象。由於脾胃主司飲食消化,所以氣口部位脈象緊盛時,主要提示傷食病症。這種說法由王叔和首創,在臨床診斷中試驗,常常並不符合實際情況,然而因為被後世所尊崇,所以不得不暫且保留這種說法。看看《內經》中,將足陽明胃經在頸部上麵的動脈稱為人迎,將手太陰肺經高骨處的動脈稱為氣口,就足以知道王叔和這種說法的錯誤了。
脈象有七診之法,即浮取、中取、沉取,以及上至寸部、下至尺部的診察,還有左右兩手脈象的推究探尋。
【注釋】浮取,是指輕輕下指在皮膚與脈之間所感知到的脈象。沉取,是指用力下指在筋骨之間所感知到的脈象。中取,是指用力既不輕也不重,下指在肌肉之間所感知到的脈象。上,指的是兩寸部位;竟,就如同《內經》中所說“上竟上者”,指的是胸喉部位的相關情況。下,指的是兩尺部位;竟,就如同《內經》中所說“下竟下者”,指的是少腹、腰、股、脛、足部的相關情況。左右,指的是左右手的脈象。這七診之法,是推究探尋獲取脈象的方法,並非《內經》中所說的獨大、獨小、獨寒、獨熱、獨遲、獨疾、獨陷下這七種脈象。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男子脈象以左手脈大為順遂,女子脈象以右手脈大為適宜,男子尺部脈象常常虛弱,女子尺部脈象常常堅實。
【注釋】自然規律是陽氣在左邊較為強盛,陰氣在右邊較為強盛。所以男子以左手脈象、女子以右手脈象出現脈大的情況為順遂適宜。天的陽氣在南方,陰氣在北方,地的陽氣在北方,陰氣在南方,陽的運行規律常常有餘,陰的運行規律常常不足。所以男子寸部脈象常常堅實,尺部脈象常常虛弱,女子寸部脈象常常虛弱,尺部脈象常常堅實。
還有三部的說法,即天部、地部、人部,每部又各分三種,合稱為九候。部位包括額頭、臉頰、耳前,寸口處歧骨、銳骨附近,以及下肢足三陰經經過之處,涉及肝、腎、脾、胃等臟腑。
【注釋】這是遵循《內經》中三部九候的診法,十二經脈中都有動脈可用於診斷。三部,指的是上部、中部、下部。稱為天、地、人,是說上、中、下三部,分彆有天、地、人這樣的名稱。每部各有三種,從而有了九候的名稱,意思是三部之中每部都分天、地、人,三三得九,就合成了九候的名稱。額頭、臉頰、耳前,指的是兩側額頭、兩側臉頰以及耳前。上部天,是指兩側額頭的動脈,位於頷厭穴位附近,是足少陽經脈氣血運行之處,用於診察頭角部位的情況。上部地,是指兩側臉頰的動脈,即地倉與人迎穴位附近,是足陽明經脈氣血運行之處,用於診察口齒部位的情況。上部人,是指耳前的動脈,即和髎穴位附近,是手少陽經脈氣血運行之處,用於診察耳目部位的情況。寸口歧銳,指的是寸口處歧骨與銳骨附近。中部天,是在手掌後方經渠穴位稍靠後的位置,也就是寸口的動脈,是手太陰經脈氣血運行之處,用於診察肺臟的情況。中部地,是在手大拇指與食指之間歧骨處、合穀的動脈,是手陽明經脈氣血運行之處,用於診察胸中的情況。中部人,是在手掌後方銳骨下方神門的動脈,是手少陰經脈氣血運行之處,用於診察心臟的情況。下足三陰,指的是五裡、太溪、箕門穴位以及肝、腎、脾、胃相關部位。下部天,是在氣衝穴下三寸處,五裡的動脈,是足厥陰經脈氣血運行之處,用於診察肝臟的情況。下部地,是在內踝後足跟骨旁,太溪的動脈,是足少陰經脈氣血運行之處,用於診察腎臟的情況。下部人,是在魚腹上方越過筋腱之間,箕門的動脈,是足太陰經脈氣血運行之處,用於診察脾胃的情況。
寸口脈搏跳動,正常情況下五十次為一個周期,符合經脈氣血運行的規律。如果脈搏跳動次數不滿五十次就出現一次停頓,說明某臟元氣不足,病情凶險。若脈象再出現忽快忽慢,停頓後不能馬上恢複正常跳動,那麼短時間內就會死亡,一年之內,必定難以存活。
【注釋】寸口動脈正常跳動五十一次,符合無病時的脈象規律。如果四十次跳動就出現一次停頓,說明一個臟氣沒有了,預示著四年後死亡。三十次跳動出現一次停頓,說明兩個臟氣沒有了,預示著三年後死亡。二十次跳動出現一次停頓,說明三個臟氣沒有了,預示著兩年後死亡。十次跳動出現一次停頓,說明四個臟氣沒有了,預示著一年後死亡。如果不滿十次跳動就出現一次停頓,說明五臟之氣都不足了。要是脈象還忽快忽慢,停頓後不能立即恢複跳動,那麼可以預期會很快死亡,一年之內,肯定難以存活。
五臟各自有其主管的本脈特征,心臟的脈象為浮大而散,肺臟的脈象為浮澀而短,肝臟的脈象為沉弦而長,腎臟的脈象為沉滑而軟,且都應從容和緩,脾臟的脈象在中部,表現為遲緩。
【注釋】這裡說的是五臟各自所主管的本脈,都應該不大不小,呈現從容和緩的狀態,這樣才是五臟沒有疾病的脈象。
四季的正常脈象,應是和緩均勻的,春季脈象如琴弦般端直以長,夏季脈象洪大,秋季脈象浮毛,冬季脈象沉伏。
【注釋】這裡說的是四季各自都有相應可見的正常脈象,必須都是不急促、不緩慢,和緩均勻的,才是四季無病時的脈象。
脈象太過,表現為堅實強盛,這種病症多由外邪侵襲所致。脈象不及,呈現虛微之象,這種病症多由內在因素引發。
【注釋】外在因素如六氣——風、寒、暑、濕、燥、火等邪氣侵犯人體,脈象必然是洪大、緊數、弦長、滑實等太過的表現。內在因素如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等情誌損傷人體,脈象必然是虛微、細弱、短澀、濡芤等不及的表現。
因飲食不節、過度勞累而致病,診察脈象應著重關注右手關部,脈象有力提示實證,脈象無力則考慮虛證。
【注釋】凡是疾病既非因外邪六氣,又非因內傷情誌,就屬於不內外因,即內傷飲食與勞累疲倦。飲食會損傷胃,勞倦會損傷脾,所以診脈重點在右手關部。飲食損傷形體屬於實症,所以右關脈有力;勞倦損傷正氣屬於虛證,所以右關脈無力。對於由三種病因引發的各種病症的脈象,無論脈象的陰陽屬性,也不論其浮、沉、遲、數、滑、澀、大、小,隻要有力都屬於實證,無力都屬於虛證。經典中說:各種陽脈按之不鼓蕩,各種陰脈按之鼓蕩明顯。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啊!
凡是診察疾病脈象,以清晨時段最為適宜,醫生要保持內心虛靜、寧謐安神,調勻呼吸並仔細審察脈象。
【注釋】經典中說:通常在清晨,陰氣尚未擾動,陽氣尚未耗散,人還未進食,經脈氣血尚未充盛,絡脈氣血調和均勻,氣血尚未紊亂,此時才可以診察出有異常的脈象。又說:診脈有其原則,虛靜最為重要。意思是醫生要做到無思無慮,使內心虛靜,讓精神凝聚在手指之下。所謂調息細審,是指醫生要調勻自己的氣息,精細地審察脈象。
喜歡【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請大家收藏:()【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