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際瘡
發際瘡生長在項後發際的內側,體型肥胖的人容易患上這種瘡。
發際瘡生於發際邊緣,形狀像黍米或豆子,瘙癢疼痛且質地堅硬,頂部發白而周邊肉色發紅,初期容易治療,但胖人因肌膚厚實,病情往往較為纏綿。
【注釋】該病症發生在項後發際部位,形如黍米、豆子,頂部呈白色,周邊肉色紅且質地堅硬,疼痛如同被錐子刺紮,瘙癢猶如被火灼燒,破潰後會流出膿水,也有向頭發內蔓延浸潤的情況。這是由於體內鬱積濕熱,再加上外感風邪相互搏結而形成。初期適宜用紺珠丹使其發汗,接著用酒製防風通聖散進行清解,外用黃連膏塗抹,療效較好。隻是肥胖的人項後發際處,肉厚且多褶皺,毛發容易反向刺入瘡內,拖延時間久了不痊愈,又加上遭受風寒凝結,瘡形如橫臥的瓜,破潰後流出汁水,時好時破,俗稱為“肉龜”。即便經年不愈,對身體也無大礙,經常用琥珀膏貼敷,可使症狀稍有減輕。
琥珀膏
定粉一兩)血餘八錢)輕粉四錢)銀朱七錢)花椒十四粒)黃蠟四兩)琥珀五分,末)麻油十二兩)
先取血餘和花椒,放入麻油中炸至焦糊,撈出殘渣。接著加入黃蠟,攪拌至完全溶化。然後用夏布過濾,將濾液倒入瓷碗中。預先把定粉、銀朱、輕粉、琥珀這四味藥,各自研磨得極為細膩,再混合在一起。慢慢地把這些藥粉加入到油中,同時用柳枝不停地攪拌,直至混合物冷卻。最後,用綿胭脂或紅綿紙攤開藥膏進行貼敷。
【方歌】琥珀膏能治諸瘡,活瘀解毒化腐良,定血輕朱椒蠟珀,麻油熬膏亦療瘍。
紺珠丹即萬靈丹,見“腫瘍門”相關內容)。
防風通聖散見前“禿瘡”相關內容)。
黃連膏見鼻部“鼻瘡”相關內容)。
頭風傷目
頭風引發眼睛及眉棱骨疼痛,病因主要有風火寒痰這四種。也可能是因為感染楊梅瘡毒上攻頭頂,或者是產後受到風邪侵入導致。
【注釋】此病症若表現為畏寒怕風,疼痛部位遊走不定,遇暖則疼痛稍有減輕,這屬於風痛;若出現寒熱症狀,口苦,極度口渴,大小便不通,難以入眠,這是火痛;若手足冰冷,麵色發青、嘴唇發白,氣逆且不口渴,小便色白,這是寒痛;若身體沉重、四肢酸楚,胸部煩悶、惡心欲嘔,口中吐出痰沫,這是痰痛。對於以上四種病症,以往有古方羌活衝和湯,在此基礎上加倍使用川芎,並加入菊花,再根據所屬經絡及具體症狀添加引經藥來治療。倘若拖延未及時治療,風邪攻竄致使眉棱骨酸痛,眼皮跳動,逐漸侵襲眼珠,出現藍雲遮蔽眼睛的情況,大多會導致視力受損。若隻是眉棱骨酸痛,常用碧雲散嗅吸,效果很好。
羌活衝和湯
防風白芷各一錢)細辛甘草各五分。生)生地蒼術黃芩各一錢)羌活一錢五分)川芎二錢)
使用該方時添加蔥頭三根、生薑一片、紅棗肉二枚,用水煎服,飯後服用。如果疼痛從頭頂後部起始,這屬於膀胱經的問題,加大羌活用量,再加入槁本。要是疼痛從耳後開始,屬於膽經問題,添加柴胡。若疼痛由太陽穴牽引至頭額和雙眼,屬於胃經問題,加大白芷用量,加入葛根、煆石膏。若頭痛同時伴有腹痛、身體沉重,屬於脾經問題,加大蒼術用量。若頭痛且伴有足部發冷、氣逆,屬於腎經問題,加大細辛用量;疼痛嚴重的,加入麻黃、生附子,減少黃芩用量。頭痛且伴有嘔吐涎沫、手足冰冷的,屬於肝經問題,添加吳茱萸。頭痛伴有火熱、口渴症狀,加大酒洗黃芩用量,加入生石膏。
若有便秘症狀,添加生大黃。頭痛且吐痰涎,但四肢不冷的,添加半夏。
【方歌】衝和頭風風傷目,風火寒痰四因生,日久眉棱酸痛跳,遮睛損目此能清。防風白芷細辛草,生地蒼芩羌活芎,詳在隨加引經藥,蔥薑紅棗水煎成。
碧雲散
川芎鵝不食草各一兩)細辛辛荑各二錢)青黛一錢)
把相關藥物一起研磨成細粉末。讓患者口中含著涼水,再讓人用蘆筒將藥末吹入患者左右鼻孔內,以打出噴嚏為有效。
每次取用少量藥末,經常用鼻子吸入,這種方式效果相對緩慢。
【方歌】碧雲散去頭風證,眉棱酸痛更堪醫,鵝不食草辛荑黛,芎細同研不時吸。
貼兩太陽穴法
治頭痛如破。
雀腦川芎白附子各等分)
將藥物研磨成粉末,用蔥汁調製成濃稠狀,攤在紙上,貼於左右兩邊的太陽穴,會有效果。
若是產後風寒侵入腦部,引發頭痛,此時不可用發汗之法治療。適宜使用四物湯,並加大川芎的用量,再加入荊芥穗,服用後可緩解症狀,但效果較為緩慢。
若是楊梅瘡毒侵入腦髓,從而導致頭痛,具體治法在相關專門篇章論述。
四物湯見“潰瘍門”相關內容)。
喜歡【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請大家收藏:()【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