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大明立國,北境胡虜屢屢騷擾,當如何永絕後患?】
看到這題,徐達、李文忠等一眾武將,頓時來了精神。
打仗的事,他們在行!
“這還用問?”
一個絡腮胡子的將軍忍不住嘀咕。
“打!打到他不敢來為止!”
“那些個漢唐皇帝當年不就是這麼乾的嗎?殺他個血流成河,看他還敢不敢南下牧馬!”
這代表了朝中絕大多數武將的心聲。
對付蠻夷,拳頭才是硬道理。
然而,天幕上,那少年的筆鋒,卻寫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
【答:兵者,凶器也,聖人不得已而用之。窮兵黷武,非長久之計。】
【治邊之策,當恩威並施。】
【其一,立軍屯。於邊境廣設衛所,屯田戍邊,戰時為兵,閒時為農。不耗國庫錢糧,反可自給自足,成一根根插入草原的釘子。】
【其二,開互市。於各邊鎮設茶馬司,允其以牛馬牲畜,換我朝之茶、絲綢、瓷器,少量鹽。
彼之所需,皆仰我朝鼻息。斷其貿易,則其部族一日不得安生。】
【其三,行分化。對其內部,當拉一派,打一派。冊封順我者為王,賜其袍帶印信,使其自相攻伐爭奪正統,內耗其實力。】
嘶!
天幕之下,一眾武將們看得頭皮發麻,方才臉上的不屑,更是早已凝固。
軍屯,他們懂。
可這……開互市?分化拉攏?
用茶葉和鹽,去打敗草原的鐵騎?
這是什麼打法?
他們完全無法理解。
但這套組合拳,落在朱元璋的耳朵裡,感覺是既耳熟又陌生。
他征戰半生,自認為了解那些草原蠻子。
他們就像狼,喂不熟。
你對他好,他覺得你軟弱可欺。
隻有打疼了,打怕了,他才會老實。
可天幕上這個少年的策略,卻為他打開了一扇全新的大門。
是啊!
狼再凶,也得喝水吃肉!
當他們的鹽巴、茶葉、鐵鍋,全都離不開大明的供應時。
當他們部落的首領,需要大明皇帝的冊封才有名分時。
那他們的韁繩,不就牢牢攥在自己手裡了嗎?
這比單純的軍事征伐,要高明多少倍!
成本更低,效果更好,而且是長治久安之策!
而開關互市,以商養戰就很好理解了。
用大明的茶葉、絲綢、瓷器這些在草原上比黃金還貴重的東西,去換他們賴以為生的牛羊戰馬。
這不僅僅是賺錢,這是在用無形的刀子,一刀一刀割蒙古人的肉,喝他們的血!
這法子,比直接派兵打仗還要陰損,還要毒辣!
“這小子……”朱元璋的後背,已經滲出了一層冷汗。
這個叫木正居的少年,給他一種極度危險的感覺。
這種人,若是忠臣,則為國之棟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