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崇禎心念流轉於陣法之道,文華殿內的議事已然開啟。
王承恩尖細與粗獷並存的嗓音透過靈識傳來:
“遷四川重慶下轄之酆都縣民於外,僅將其城郭沉入地心,創建陰司。請諸位議一議,此事當如何施行……”
酆都原名“豐都”,曆史可追溯至隋朝。
後世漸與道教幽冥地府之說融合,至明代,已穩坐“鬼城”之名。
其地處四川盆地東南緣,倚長江之險,境內有平都山等,自漢代起便有方士於此修煉。
道教典籍將此地附會為幽冥界入口,是北陰酆都大帝治所。
千百年來,無數文人墨客、筆記野史、民間傳說不斷渲染,使“死了要下酆都”的觀念,深深植根於大明百姓的集體潛意識之中,成為華夏文化圈關於死後世界廣為人知的想象。
崇禎選擇酆都作為構建陰司的城基,其深意便在於此。
若要以後世的知識解釋——
有位名叫尤瓦爾·赫拉利的學者,曾在《人類簡史》中論述:
智人之所以能突破個體局限,形成大規模協作,最終主宰星球,關鍵在於其獨有的能力——構築並共同相信種種“虛構的故事”,即“想象的共同體”。
無論是宗教神話、國家認同、貨幣體係還是法律規範,這些並非客觀物理實在,卻擁有強大的凝聚力,能驅使成千上萬的陌生人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協作,從而改造現實世界。
“共同相信的虛構故事——凝聚大規模人群——形成強大社會力量——改造物理現實。”
修真界的創立與擴張,同樣遵循此理。
直接從無到有,憑空宣稱建造“陰曹地府”,缺乏文化根基與民眾的心理認同,推行起來勢必事倍功半,甚至可能引發抵觸與混亂。
而酆都,這座承載千百年幽冥傳說的古城,本身便是陰司這個“想象共同體”在現實世界的錨點。
以此為基礎,借助民眾深植於心的文化記憶與集體想象來創建陰司,就像在一座早已打好地基、繪好藍圖的土地上施工。
民眾接受度最高,信念之力彙聚最為順暢,成功的概率自然遠超憑空造物。
至於為何要將酆都城郭——不含酆都縣民——沉入地心,崇禎也有考量。
地心是地球能量核心,位於地表以下約兩千九百公裡處。
從幾何學角度看,它與星球表麵任意一點的平均距離大致相等。
地心是龐大地脈網絡的彙出之源與流轉中樞。
故將陰司建於此,可最大限度地勾連、掌控遍布全球的地脈。
一旦成功,未來便可依托無所不至的地脈網絡,關聯人族生死。
生者陽壽儘時,魂魄經由最近的地脈節點,被接引至地心陰司;
而等待轉世之靈,亦經由地脈,精準投送至全球各處的新生胎體之中。
如此,覆蓋全球的輪回轉世體係,便算大功告成。
【魂】道也將應【天命】而生。
戰略意義可謂深遠而具體,直接關乎【命】、【劫】、【妖】、【魔】等多條道途興衰。
以至於崇禎必須將它列作,大明仙朝五項基本國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