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人祖先鬻熊服事於周文王。
一)太子
即使父輩德才兼備,遺傳很好,後天教育也好,但也有出現教育失敗的例子。
夫善在太子,
變好的關鍵在太子,
太子欲善,
太子想好,
善人將至;
有才德的人就會來了;
若不欲善,
如果太子不想好,
善則不用。
有才德的人教導他也不會聽。
故堯有丹朱,
所以,堯有丹朱那樣的為了一己之私利而不擇手段的不肖子孫。
舜有商均,
所以,舜有商均那樣的為了一己之私利而不擇手段的不肖子孫。
啟有五觀,
所以,啟有五規那樣的為了一己之私利而不擇手段的不肖子孫。
湯有太甲,
所以,商湯有太甲那樣的為了一己之私利而不擇手段的不肖子孫。,
文王有管、蔡。
所以,周文王有管叔、蔡叔那樣的為了一己之私利而不擇手段的不肖子孫。
是五王者,
這五位君王,
皆有元德也,
都有大德,
而有奸子。
卻有邪惡又愚蠢的子孫。
夫豈不欲其善,
難道他們不想子孫學好,
不能故也。
那是因為不能夠的緣故。
本人不善,外力也無可奈何。
教之春秋,
用曆史來教育他,
而為之聳善而抑惡焉,
從而使他懂得褒揚善行而貶抑邪惡,
以戒勸其心;
來戒勉他的心;
課程春秋,其目的是抑製邪惡宣揚善良。戒勸其心。
教之世,
用先王的世係來教育他,
而為之昭明德而廢幽昏焉,
從而使他知道有德行的人能名聲顯揚,昏庸的人要被廢黜,
以休懼其動;
來鼓勵和約束他的行為;
教之詩,
用詩歌來教育他,
而為之導廣顯德,
對他宣揚先王的美德,
以耀明其誌;
來指引他的誌向;
教之禮,
用禮儀來教育他,
使知上下之則;
使他知道尊卑上下的法度;
教之樂,
用音樂來教育他,
以疏其穢而鎮其浮;
來洗滌他身上的汙穢,使他穩重而不輕浮;
教之令,
用法令來教育他,
使訪物官;
使他懂得百官的職事;
教之語,
用治國的嘉言來教育他,
使明其德,
使他發揚美德,
而知先王之務用明德於民也;
知道先王務必以德對待百姓;
教之故誌,
用古書載記來教育他,
使知廢興者而戒懼焉;
使他懂得曆代成敗興衰的道理而引起警戒;
教之訓典,
用先王的訓典來教育他,
使知族類,
使他知道宗族的發展繁衍,
行比義焉。
使行為符合道義。
若是而不從,
如果這樣教導還不聽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