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晉
公元前391年,是我成為楚王的第十一年。
自楚悼王五年397)起,楚國與三晉戰事不斷,先後爆發武陽之戰、負黍之戰、大梁榆關之戰,楚軍勝少負多,形勢十分不利。
楚悼王十一年前391年),三晉向楚國發起反擊。
三晉聯軍大敗楚師於大梁、榆關,其中大梁被晉軍奪取,榆關仍屬楚所有。
當時楚國與秦國邊境也有摩擦,因楚被晉大敗,便隻得“厚賂於秦”,與秦國和好並請求援助。
秦國於是出兵助楚,攻占韓國宜陽的六邑,三晉轉而對付秦國,楚國所受的壓力才減輕了。
在我在位前期,楚國與晉國接連交戰,敗多勝少。
楚國封君雖然許多都儘忠報國,戰死者甚多,但“大臣太重,封君太眾”,容易造成“逼主虐民”的局麵,也是一大問題。
麵對這一情形,我急需物色一名賢才,為我楚國富國強兵。
十一年,
十一年前391年),
三晉伐楚,
韓、趙、魏三國軍隊攻打楚國,
敗我大梁、榆關。
在大梁、榆關打敗了楚軍。
楚厚賂秦,
楚國用厚利賄賂了秦國,
與之平。
與秦媾和。
二)吳起
公元前390年,是我成為楚王的第十二年。
吳起入楚。
我遂任用吳起進行變法,設立宛郡、打擊封君、裁冗削祿、改政移風、獎勵耕戰,使楚國快速富強起來。
楚國對外擴張,“南平百越,北並陳、蔡,卻三晉,西伐秦”,威震諸侯。
……
吳起因遭到讒害,受到魏武侯的猜疑,於是離開魏國,投奔楚國。
我早就聽說過吳起的賢名,吳起來到楚國後,立即得到了我的看重,被任命為重鎮宛郡的郡守,防禦魏、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