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位實疾顛,厚味實臘毒。
位置太高就容易垮台,享祿過重容易遭禍。
犯則陵人,迂則誣人,伐則掩人。
言語冒犯就容易傷害彆人,談吐繞彎子就容易誣妄彆人,自我炫耀吹噓則會掠人之美。
好儘言,以招人過,怨之本也。
喜歡毫無顧忌地言談,指出他人的過失,這是引來怨恨的根源。
唯善人能受儘言,齊其有乎?
隻有善良的人才能接受彆人隨意的指責,齊國有這樣的人嗎?
德而鄰於不修,必受其福。
修德與無德的為鄰,一定能得到他們的好處。
立無跛,視無還,聽無聳,言無遠;
站不歪身,目不斜視,聽不側耳,言不高聲;
言信必及身,言仁必及人,
談到信必定連及自身,談到仁必定連及他人,
言義必及利,言智必及事,
談到義必定連及利益,談到智必定連及為人處事,
言勇必及製,言教必及辯,
談到勇必定連及製約,談到教必定連及明辨,
言惠必及和。
談到惠必定連及和睦。
其行也文,能文則得天地。
他的品行可以稱得上‘文德’,具有文德就會得到天地的護佑。
夫敬,文之恭也;
忠,文之實也;
敬,是文德中恭謙的美德;
忠,是誠實的美德;
信,文之孚也;
仁,文之愛也;
信,是信用的美德;
仁,是慈愛的美德;
義,文之製也;
智,文之輿也;
義,是節製的美德;
智,是德行的寄托;
勇,文之帥也;教,文之施也;
勇,是德行的表率;教,是德行的施教;
孝,文之本也;
惠,文之慈也;
讓,文之材也。
孝,是德行的源泉;
惠,是德行之中的慈恩;
讓,是德行之中的才智能力。
思身能信,愛人能仁,
反躬自省才能稱為信,
愛護他人才能稱為仁,
利製能義,事建能智,
處處利人符合規製才能稱為義,
善於處事樹立美德才能稱為智,
帥義能勇,施辯能教,
循義而行才能稱為勇,
能夠明辨事非才算完成教化,
慈和能惠,推敵能讓。
待人慈愛和睦才能做到惠,
謙待同僚才能稱為讓。
且夫立無跛,正也,視無還,端也;聽無聳,成也;言無遠,慎也。
況且他站不歪身,是正;
目不斜視,是端;
聽不側耳,是成;
言不高聲,是慎。
夫正,德之道也;
端,德之信也;
成,德之終也;
慎,德之守也。
那所謂的正,是德行的道路;
端,是德行的憑據;
成,是德行的歸宿;
慎,是德行的守護。
守終純固,道正事信,明令德矣。
守護牢固而歸宿不偏,
根本端正而行事有據,
是彰明律令美德的表現。
慎成端正,德之相也。
慎、成、端、正,是美好德行的輔助。
及其失之也,必有慆淫之心間之。
隻有立下大功,才能受封土傳祭祀,後來又失去,必定是過度享樂之心取代了建功立業。
“人有言曰:‘無過亂人之門。”又曰:‘佐饢者嘗焉,佐鬥者傷焉。’又曰:‘禍不好,不能為禍。’
“俗話說:‘不要經過昏亂者的家門。’又說:‘幫廚者得食,助鬥者受傷。’還說:‘不生貪心不惹禍。’
夫見亂而不惕,所殘必多,其飾彌章。
’看見禍亂而不知戒懼,所受傷害必定多,掩飾終究會暴露。
夫事大不從象,小不從文,上非天刑,下非地德,方非時動而作之者,必不節矣。作又不節,害之道也。”
任何事情,若大的方麵不遵從天象,小的方麵不遵從典籍,上不合天道,下不合地利,不順應四季的時序行事,必然沒有法度。既要辦事而又沒有法度,這是致害之道啊。
‘動莫若敬,
“舉動以恭敬為最,
居莫若儉,
治家以儉樸為最,
德莫若讓,
品德以謙讓為最,
事莫若谘。’
處事以多問為最。’
夫宮室不崇,器無彤鏤,儉也;
他的房屋不高大,器物不華麗,是儉樸;
身聳除潔,外內齊給,敬也;
行為謹慎小心,內外整潔齊備,是恭敬;
如是,而加之以無私,
像這樣,再加上不拉私人交情,
重之以不淆,
不附和眾人送出城郊,
能避怨矣。
就能避免招致怨恨。
居儉動敬,
治家儉樸而舉動恭敬,
德讓事谘,
品德謙讓而處事多問,
而能避怨,
並能避免招致怨恨。
能定武烈者也。
就是能發揚文德、奠定武功。
夙夜,恭也。基,始也。命,信也。宥,寬也。密,寧也。緝,明也。熙,廣也。亶,厚也。肆,固也。靖,和也。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夙夜,表示謙恭。基,表示始。命,表示信。宥,是寬的意思。密,是寧的意思。緝,是明。熙,是廠。亶,是厚。肆,是固。靖,是和。
儉敬讓谘,
儉樸恭敬、謙讓多問,
類也者,不忝前哲之謂也。
所謂類,是說不辱前賢。
萬年也者,令聞不忘之謂也。
所謂萬年,是說美名永遠傳揚。
胤也者,子孫蕃育之謂也。
所謂胤,是指子孫生息繁衍。
膺保明德,
保有正大的德行,
若能類善物,
像這樣能學習前人的嘉言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