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吳王夫差幾近無敵的強盛,晉國執政趙鞅決定接受吳王夫差的提議,與吳國來一場堂堂正正的霸主公選大會,時間定在前482年夏。
在吳王夫差精心的安排與設計下,力邀各路諸侯前往黃池觀摩與見證天下新一輪霸主的產生。
前482年盛夏,黃池之會如約召開,與會諸侯則令人寒酸。
晉國方麵由趙鞅陪同晉定公出麵;
吳國則由吳王夫差親自帶兵至黃池;
魯國魯哀公與子服景伯按約前來,
另外還有周王代表單平公作為時代見證人。
就在夫差興致勃勃的等待著晉國讓出霸主之位時。
噩耗傳來,吳國都城姑蘇被攻陷,勾踐乘虛攻入姑蘇,殺死夫差太子友。
夫差為了不影響爭霸的大好形勢,秘密處決七名報信的吳兵,強忍住淚水參加會盟。
大家心平氣和的談倒也融洽,到了最關鍵的時刻——歃血,出現了當年晉楚弭兵之會同樣的尷尬。
按照規矩,霸主先歃血。
吳人放話:“於周室,我為長。”
晉人反駁:“於姬姓,我為伯。”
雙方就這樣僵持……
麵對蠻橫的吳國人,晉國人在爭論中似乎很難占到優勢,趙鞅準備付諸武力,誰乾贏了誰就是霸主,他喊來司馬寅:“天這麼晚了,大事還沒完成,這都是兩國臣子的罪啊!
去!
擂鼓整軍,兩邊的臣子死戰一番之後,長幼順序自然就定下來了!”
還是司馬寅精細:“您先少侯,讓我再觀察一下。”……
回來建議:“肉食者的氣色不該應該晦暗,現在吳王麵帶晦暗,莫不是是他的國家被人戰敗了?
或者他的太子死掉了?
——這裡麵一定有問題!
況且,夷人生性輕率浮躁,不能長期堅韌,我們最好還是先等等看吧。”
於是,晉國方麵乾脆終止交涉,就這樣與吳人對峙下去……
趙鞅畢竟不像趙武那麼好說話,是個腰杆不會打彎的強硬派。
考慮到自己的後方已經被越國人猛攻,夫差底氣不足,隻好同意由晉國人先歃血。
通過黃池之會,趙鞅勉強保住了晉國的霸主頭銜,其虛名卻已如雞肋……
晉齊爭鋒
黃池之會是吳國人強大的最後一鼓,接著他們回到南方,繼續料理吳越問題,直至最後被滅國。
而齊國因為田氏的掌權,又現重振之勢,就在黃池之會的第二年,陳恒殺死齊簡公及寵臣闞止,掃除了田氏代齊的最後內部障礙。
衛國,是趙鞅攻略中原,圖謀霸業的重要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