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名責實
這是法家對“正名”的解釋。君王需要有一套駕馭臣子的權術。
而擔任一定職務的官吏有責任去完成其職務所要求的各項工作。
君王的職責是把某項名義的職務授給某人,這項職務所要求的工作已經在相關法律中明確規定,君王隻關心某個官吏是否恪儘職守,至於怎樣完成工作要求,是臣子本身的事,不需要君王指導。
君王要做的隻是,完成任務有賞,完不成任務受罰。
關鍵是君王如何選擇合適人去擔任某項職務。
這樣,能者居上位,無能者淘汰。
好利惡害
法家認為人都有“好利惡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
管仲曾說過,商人日夜兼程,趕千裡路也不覺得遠,是因為利益在前邊吸引他。
打漁的人不怕危險,逆流而航行,百裡之遠也不在意,也是追求打漁的利益。
有了這種相同的思想,所以商鞅才得出結論:“人生有好惡,故民可治也。”
因而,法家將“好利惡害”得人性與國家富強結合起來,用賞賜、刑罰誘使、驅使人們“耕”、“戰”、“告奸”,凡是生產糧食多的、殺敵有功的、揭發違法犯罪的,都可以得到官爵、田宅,任何人,不論出身如何,隻要努力按照國家的法令去做,就可以得到富貴榮華,而國家也就富強起來了。
治道不法古
法家反對保守的複古思想,主張銳意改革。
他們認為曆史是向前發展的,一切的法律和製度都要隨曆史的發展而發展,既不能複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舊。
商鞅明確地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張。
韓非則更進一步發展了商鞅的主張,提出“時移而治不易者亂”,他把守舊的儒家諷刺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勢術法結合
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彆提倡重法、重勢、重術,各有特點。
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時,韓非提出了將三者緊密結合的思想。
法是指健全法製,勢指的是君主的權勢,要獨掌軍政大權,術是指的駕禦群臣、掌握政權、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覺、防止犯上作亂,維護君主地位。
戰國初期,封建製在各諸侯國相繼建立,應經濟、政治、思想領域全麵變革奴隸製的需要,產生了新興地主階級的法家學派。
這一學派的思想家在理論上各有特色,在方策上亦各有彆,但都主張以“法”治國。
講學於稷下學宮的齊國法家,繼承發展了管仲的思想,汲取了黃老之學,主張法禮並重,先德後刑,因道生法,形成了一套較為溫和的法治理論。
《管子》中的法家著作和帛書《經法》、《十六經》、《稱》、《道原》等是他們的代表作。
而秦晉兩國的法家則主張嚴刑峻罰,反對禮義說教,專重於法、術、勢,獎勵耕戰,富國強兵,力並天下。
其是法家中激烈而徹底的一派,政績顯著。
曆史上通常把秦晉法家視為先秦法家學派的主要代表
秦晉法家的創始人之一李悝,任魏文侯相,提倡“儘地力之教”,主張大力發展農業生產,調整租穀,創“平糴”法,兼顧農人與市民的利益。
李悝還收集當時諸國刑律,編成《法經》6篇。
《盜法》、《賊法》、《囚法》、《捕法》、《雜法》、《具法》。
《法經》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法典。
與李悝同時期的吳起,先在魏國進行兵製改革,後又在楚國進行政治改革,“明法審會,損不急之官”,“使封君之子孫三世而收爵祿”,打破舊貴族的世卿世祿製,強迫舊貴族徙邊墾荒,獎勵“戰鬥之士”
喜歡2024年開始記錄都市貓的愛情請大家收藏:()2024年開始記錄都市貓的愛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