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出場人物:
蘇清商(女主,雙生帝國女帝,冷靜果決,掌控全局)
蕭厲珩(男主,護國公,神秘腹黑,行動果決)
趙元朗(男,年輕禦史,《民聲錄》編撰者,理想主義但不迂腐)
柳扶風(男,清商班首席文案,蘇清商心腹,機敏善謀)
白璃(女,前宮廷樂監,現隱居城南授藝,通曉古樂禁術,性情孤峭)
韓十三(男,黑羽樓暗樁,偽裝成說書人,擅長追蹤與反偵察)
單元內作用:揭開幕後真正操盤手的真實意圖——並非複辟舊神權,而是借“聲音戰爭”重構話語權體係,將整個民間覺醒運動納入可控敘事軌道。主角以“反向編劇法”識破陰謀,在製度框架內完成終極反殺,確立“誰掌握敘事,誰就掌握權力”的新時代法則
情節:
(1)劇本疑雲
趙元朗整理《民聲錄》時發現,近期多篇“自發投稿”結構驚人相似:皆以“我本不信……直到那一夜”開頭,以“現在我知道誰在守護我們”結尾。他提取關鍵詞,竟拚出一句隱藏指令:“信蘇者得救。”他警覺上報,蘇清商卻笑而不語,隻命他追查稿紙來源。
(2)紙裡藏針
柳扶風順藤摸瓜,查到一批特製竹漿紙由宮中采辦司流出,供應商正是裴明遠姻親。更蹊蹺的是,紙張夾層印有極淡的樂譜水印——正是《清平引》片段。蘇清商恍然:“他們不是在煽動仇恨,是在訓練服從。每一句話,都是洗腦的伏筆。”
(3)編劇對決
蘇清商召集群臣開“民聲策問會”,公開質疑《清平引》為何頻繁出現在民間講演中。她命樂師當場演奏,卻發現旋律中暗藏十六次微弱變調,恰與人腦放鬆波段吻合。白璃出席作證:“此曲非樂,乃‘眠語咒’,聽久者易生依賴。”大理寺不得不立案調查。
(4)反向投喂
蕭厲珩令韓十三假扮落魄文人,向裴黨控製的說書坊兜售“新劇本”——內容看似歌功頌德,實則在關鍵節點插入“沈府舊事”碎片。果然,三日後,多名演員在台上突然脫稿講述“地窖孩童”,引發連鎖混亂。裴明遠震怒清查,卻不知所有劇本底稿早已被調包,原件直送禦史台。
(5)執筆之人
趙元朗在繳獲劇本背麵發現一行小字:“真正的劇本,從來不在紙上。”他猛然想起沈硯秋留下的《破音七策》,翻開末頁,赫然多出一行新批注:“當所有人以為在反抗時,彆忘了——是誰給了他們台詞?”他徹夜難眠,次日遞上辭呈:“若不能辨清誰在寫戲,我寧可不做戲中人。”
(6)幕布之後
蘇清商未挽留,隻贈他一枚空白竹簡:“去做第一個不念稿的說書人。”當晚,她在觀政閣焚燒所有《清平引》樂譜,火光中映出她淡淡一笑:“他們想當編劇,我們偏要讓每個觀眾都拿起筆。從今往後,沒有標準答案,隻有千人千麵。”而皇城最深處,一名太監悄悄撕碎手中密令,喃喃道:“主子,這戲……咱們好像接不住了。”窗外,第一縷晨光照上newly立起的“百家講台”牌匾,風吹幡動,如萬筆齊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