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出場人物:
李元吉(男,輪值主理人競選勝出者,野狐塾創辦人,倔強聰慧)
韓十三(男,前任輪值主理人,民間領袖,機敏果敢)
柳扶風(女,默劇社領銜,精神傳承者,堅韌溫柔)
崔九(男,傀儡戲班班主,江湖老油條,表麵滑稽實則精明)
林硯舟(男,工部小吏,沈硯秋堂兄,沉默但重情)
朱秉文(男,內閣大學士,年邁持重,傾向開明)
小石頭(男,八歲,野狐塾最小學員,父母雙亡,極少說話)
單元內作用:承接“民藝塾”合法化後的權力落地危機,轉入新生代獨立執政的首次現實考驗;通過一場“無聲接管”的象征性儀式,展現草根體製如何以非對抗方式完成權威更替;為李元吉從“被選中者”蛻變為“開創者”提供心理與行動支點,同時暗示主角精神已徹底融入製度血脈
情節:
(1)牌匾掛上了,門卻進不去
“民藝塾”正式授牌當日,禮部遣員送來燙金匾額,鑼鼓儀仗齊備,百姓夾道歡呼。然當李元吉率學員列隊入塾時,守門衙役橫槍攔住:“奉令,首月僅許觀摩,教學須待‘督導司’核定課程。”崔九冷笑踢翻香案:“好一招‘認廟不認神’——牌給你,權還是我的。”眾人憤懣,李元吉卻蹲下身,對小石頭說:“他們怕的不是我們上課,是怕我們教出不怕他們的人。”
(2)他說,規矩是濕泥,得趁軟捏
韓十三未出麵施壓,反而派人送來一口舊銅鍋、三捆竹簡、一副石磨——皆是當年蘇清商初建“療音隊”時用過的物件。他附言:“老東西不值錢,可上麵有‘人味兒’。”李元吉徹夜研思,次日召集骨乾,將銅鍋倒扣為鼓,竹簡裁片為板,石磨盤刻成節拍器,宣布“戶外傳習日”:每日辰時,於城東廢校場露天授課,內容不限,來者皆學。消息一出,數百孩童攜家什自發前來,席地而坐,宛如新塾。
(3)她的影子,藏在最土的招數裡
柳扶風不再登台演默劇,而是帶著學員逐坊走訪,收集各巷口耳相傳的童謠、哭喪調、夯土號子,彙編為《街聲集》。她教孩子們把這些“粗鄙之聲”拆解重組,配上踏足擊掌的節奏,變成可傳習的“活譜”。有老樂師譏諷:“這也能叫樂?”她隻答:“當年也有人說,聾子不該聽鼓。”七日後,《街聲集·西市篇》在月旦評現場集體演繹,百人踩出暴雨臨城之勢,連監場禦史都忍不住跟著跺腳打拍。
(4)他的賬,早埋在磚縫底下
林硯舟借工部修渠之便,悄悄將“民藝塾”地下排水道與舊城暗溝連通,並在牆基嵌入空陶管,形成天然共鳴腔。某夜,李元吉率眾在塾內低聲誦讀《醒心帖》,聲波經管道擴散,竟使半裡外的居民恍聞“地下有鼓”。流言四起:“清商鈴轉世為地脈聲!”禮部欲封井查穴,百姓卻自發守護:“這是孩子們的心跳,你們也敢堵?”
(5)你說的課,得讓聾子先聽懂
為回應“課程未審”之禁,李元吉推出“無聲考學”:凡欲入學之人,須先閉目三日,僅憑觸覺與節奏記憶學會一段《鐵尺與桑皮紙》動作序列。通過者方可聽課。此舉震動朝野,連裴照都親來觀摩。第七日考核現場,小石頭全程未睜眼,卻精準複現全部十七個情緒節點,最後以額頭輕叩地麵三下——正是當初“靜音鑼陣”的起始信號。全場落淚,謝知節當場執筆立據:“此非技藝,乃心證。”
(6)鼓沒響,但我們走成了雷
半月後,朝廷被迫承認“民藝塾”教學合法。揭牌儀式上,官員正欲致辭,李元吉卻抬手製止。他轉身請出沈硯秋,女孩依舊不語,隻是將手按在新製的共振地板上,緩緩畫出一個圓。刹那間,百名學員同時以掌擊地、以足踏階、以口哼鳴,聲浪層層疊加,如潮湧動。那聲音不成曲,卻似萬千腳步奔行於大地。朱秉文拄杖顫立,喃喃:“這不是反叛……是誕生。”而遠在邊關的驛站中,蘇清商接過新一期《民聲快報》,見內頁繪著一群孩子圍圈擊地的剪影,嘴角微動,將報紙輕輕鋪在爐火前——火光映出紙上一行小字:“你說,接著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