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藥膳園裡,荷花剛露出尖尖角,蘇軟桃坐在竹椅上,手裡拿著一本泛黃的筆記本——是母親留下的“四季養生方”,裡麵記著母親未完成的藥膳想法:夏季要做“綠豆百合羹”,清熱解暑;秋季要做“銀耳雪梨湯”,潤肺止咳;冬季要做“八寶粥”,滋補暖身;春季要做“薺菜豆腐羹”,清肝明目。
“這些方子,娘當年沒來得及完善,現在我想把它們補充進《江南藥膳集》,再版的時候加進去。”蘇軟桃把筆記本遞給蕭璟淵,眼裡滿是期待,“還有咱們王府常做的‘黨參烏雞湯’‘生薑羊肉煲’,也可以加個‘王府家常膳’板塊,讓大家知道,藥膳不僅能在店裡吃,在家也能做。”
蕭璟淵接過筆記本,翻了翻,母親的字跡娟秀,旁邊還有軟桃補充的備注,比如“綠豆要提前泡兩小時”“雪梨要去皮去核”,看得出來她用了很多心思。“好主意,我還可以把小蓮和阿妹的創新菜加進去,比如‘山藥紅棗糕’‘薺菜春筍餃’,設個‘徒弟創新篇’,既鼓勵她們,也讓書更豐富。”
兩人一拍即合,開始忙著整理再版內容。蘇軟桃負責補充方子的做法和食材挑選技巧,蕭璟淵則幫她校勘文字,還聯係了江南最好的印書館,要求用宣紙印刷,封麵沿用桃花紋,卻在角落加了個小小的“桃記”印章,更顯初心。
“對了,我想在書裡加篇後記,”蘇軟桃突然說,“想寫寫從江南到京城的經曆,感謝阿婆、街坊、徒弟,還有你,沒有你們,就沒有這本書,也沒有現在的我。”
蕭璟淵點點頭,看著她坐在書桌前,握著筆認真書寫,陽光透過窗戶灑在她身上,像鍍了層金邊。後記裡,她寫了母親的期望,寫了初到京城的迷茫,寫了桃記開業的熱鬨,寫了遇到困難時的堅持,最後寫道:“藥膳的核心是‘用心’,用心選食材,用心煮味道,用心待身邊人。往後餘生,願以膳傳善,以愛承家,不負初心,不負陪伴。”
再版的《江南藥膳集》印刷完成後,蕭璟淵幫蘇軟桃把書送到了各個地方——給江南的張阿婆寄了一本,附信說“阿婆,我把家鄉味寫進書裡了”;給桃記的老客每人送了一本,感謝他們一直以來的支持;給宮廷送了一套,太後看後讚不絕口,說“可以作為宮廷藥膳的參考手冊”;還特意給江南舊館的新主人送了一本,讓他放在母親當年的灶台旁。
沒過多久,江南舊館的新主人就寄來了回信,信裡說:“每天都有客人問‘蘇姑娘的藥膳’,我把書放在灶台上,他們翻著書,就像看到了蘇姑娘煮藥膳的樣子。有客人說,要去京城桃記嘗嘗,看看書裡的味道是不是真的這麼香。”
蘇軟桃捧著信,靠在蕭璟淵懷裡,眼眶有點紅:“阿淵,我終於圓了娘的心願,把她的手藝傳遠了。”
“不止是傳遠了,”蕭璟淵揉了揉她的頭發,“你還讓它長出了新的枝芽,有了新的故事,這才是最好的傳承。”
他還聯係了全國的印書館,讓《江南藥膳集》在洛陽、揚州、蘇州等城市上架,很快就賣斷了貨。有讀者來信說“按照書裡的方子做了當歸羊肉湯,家人都說好吃,像回到了江南”,還有人說“想去京城桃記,嘗嘗正宗的江南藥膳”。
蘇軟桃把讀者的來信都整理好,放在一個木盒裡,偶爾翻出來看看,心裡滿是成就感。她知道,這本書不僅是母親手藝的傳承,更是她和蕭璟淵愛情的見證,是街坊鄰裡溫情的記錄,是徒弟們成長的印記。
傍晚,兩人坐在藥膳園的荷花池邊,手裡拿著再版的《江南藥膳集》,風裡帶著荷花的清香。蘇軟桃輕聲說:“以後每年都要修訂一次,加新的方子,加新的故事,讓這本書陪著桃記,陪著我們,一直走下去。”
蕭璟淵握住她的手,輕聲回應:“好,我陪你一起,把這本書寫得越來越厚,把我們的故事,寫得越來越長。”
荷花池裡的荷葉輕輕晃動,像在為他們祝福。蘇軟桃知道,《江南藥膳集》的再版,不是結束,而是新的開始——她會帶著母親的初心,帶著身邊人的支持,把江南的藥膳味道,傳遍天下,讓更多人感受到藥膳的溫暖,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喜歡靖王的小廚娘又甜又軟請大家收藏:()靖王的小廚娘又甜又軟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