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場是策問。
這是府試的重頭戲,題目直接關乎現實政治。今年的題目是:“論漕運之利與弊及改良策”。
漕運關係國家命脈,涉及河道治理、運輸效率、吏治腐敗、民生負擔等複雜問題,極難作答。
多數考生隻能泛泛而談“利在通漕,弊在耗資”的老生常談,提些“整頓吏治、愛惜民力”的空洞建議。
考場內一片愁雲慘淡,歎息聲、撓頭聲不絕於耳。這題太難了!
林閒看到題目,卻是精神大振!這可是他的強項!結合前世見識和此生觀察,他思如泉湧,提筆直書,破題便石破天驚:
“上峰此問,完全契合本人之前提到的【豬何以長膘】論題——光喂食不防疫,豬要瘟;光防疫不喂食,豬要瘦!漕運亦然,乃國之血脈,通則強,堵則衰,腐則亡!”
通篇用管理學的視角,將漕運比作“物流供應鏈”,犀利指出三大核心弊病:
1.“河道淤塞如血管硬化”:強調疏浚和維護的常態化、專業化,建議設立“河道養護專項撥款”,引入民間資本,按照投資比例收取漕運分紅。
2.“漕糧損耗如倉鼠偷糧”:直言層層盤剝、損耗驚人的現狀,提出“定額包乾、超額賠償”的量化考核製,並建議嘗試“漕糧折銀”局部試點,減少實物運輸環節。
3.“役夫苦累如牛馬”:體恤民艱,建議改革徭役,部分工種可“以銀代役”,並改善役夫待遇,“讓人活得像人,才能乾好活”。
最後林閒總結道:“故治漕如養生,須通絡(疏浚河道)、祛邪(反腐)、固本(體恤民力),三者缺一不可。若能以商道補官道,引入活水,則漕運可煥新生,利國利民!”
這份卷子,觀點犀利比喻大膽,建議具體可行,完全跳出了八股策論的窠臼,宛如一份超前的“漕運改革方案”!
李知府當即拍板通過,但考慮到本次學政在府駐地督學。
他很有情商的沒定名次,而是執行之前一樣的套路,將這些通過的試卷送到主考官學政周大人案頭。
一個時辰後。
“都是些什麼玩意!”
學政大人此刻正為本次府試整體答卷的平庸而感到些許失望。
他隨手拆開被知府刻意壓軸放下麵的林閒試卷,初看破題那句“豬何以長膘”的比喻時,眉頭頓時擰成了麻花,差點直接把卷子扔出去!
“胡鬨!府試策問何等嚴肅,豈容如此市井俚語玷汙!”
他強忍不悅,耐著性子往下讀。
然而讀著讀著,他的臉色開始變化。
從最初的慍怒,轉為驚愕,再到沉思,最後竟忍不住用手指輕輕敲擊桌麵,發出有節奏的“篤篤”聲。
“河道淤塞如血管硬化……須專業疏浚,引入民資……漕糧損耗如倉鼠偷糧……須定額包乾,嘗試折銀……役夫苦累如牛馬……須以銀代役,改善待遇……”
學政喃喃念出文中要點,眼中精光越來越盛。
這比喻雖粗俗,但一針見血!
建言雖膽大包天,卻直指核心弊病!”
尤其是讀到“治漕如養生,須通絡、祛邪、固本……以商道補官道”的總結時,學政猛地一拍書案,霍然起身!
“妙!妙極!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