穀倉學派的運轉逐漸步入正軌,但一個現實的問題也日益凸顯——資金。購置基本的實驗材料、維持夜間照明的燈油、乃至記錄整理的筆墨紙硯,每一項都需要銀錢。雖有些許商賈資助,但終究非長久之計。張承等人雖無怨言,常自掏腰包,林弈卻心知肚明,一個學派若無自生之力,終難持久。
這一日,韓齊在整理《格物劄記》的草稿時,望著那堆積如山、字跡密麻的劣質黃麻紙,忍不住嘟囔:“這紙又糙又脆,墨跡易暈,價錢卻不便宜,抄錄一部《禮記》的紙張耗費,都夠尋常人家半月嚼穀了。”
言者無心,聽者有意。林弈的目光落在那些紙張上,心中一動。知識傳播的最大壁壘之一,便是承載知識的成本。若能攻克此節……
他回想起原主記憶中對本地造紙工藝的模糊印象,多是沿用古法,以樹皮、麻頭、破布為主料,耗時費力,質地粗糙,且因工藝不穩定,成品率低,導致價格居高不下。
“或許,我們可從這‘紙’上,格一格物。”林弈緩緩開口,將眾人的注意力吸引過來。
他並非造紙工匠,但他腦中擁有的,是超越時代的化學視角與係統思維。他召集了學派成員,包括那兩位被尊為“谘議”的匠人——魯木匠和另一位對材料頗有經驗的陶匠老周。
“造紙之要,無非原料、製漿、抄造、乾燥。”林弈以樹枝在地上劃出流程,“本地多用楮皮、麻,為何?”
“料源易得,韌性尚可。”老周答道。
“然工序繁瑣,耗時漫長,且紙質不佳。”林弈點出關鍵,“我等可試從三處著手:一曰料,尋找更易得、纖維更佳之替代物;二曰漿,改良蒸煮、漂洗之法,使纖維分離更徹底;三曰膠,改善施膠物料,使紙張更平滑堅韌。”
他提出了一係列設想:能否嘗試加入本地盛產、卻未被充分利用的竹子?蒸煮時,可否加入石灰或草木灰堿液,加速纖維軟化分離?漂洗時,如何更有效地去除雜質ignin林弈稱之為“木質膠垢”)?施膠時,除了傳統的植物膠,可否嘗試明礬等礦物,增強紙張抗水性?
這些想法在匠人聽來,有些天馬行空,尤其是“石灰蒸煮”、“礦物施膠”,聞所未聞。但“實證”原則已深入人心,魯木匠一拍大腿:“林講書既然說了,咱就試試!是成是敗,做了才知道!”
學派立刻行動起來。張承帶著幾個體力好的學子,負責尋找、處理各種可能的原料——竹、桑皮、稻草,甚至嘗試了廢棄的漁網。劉文遠則負責記錄各種配比、流程與結果,建立數據。老周和陶匠負責搭建改良的蒸煮鍋和抄紙池。韓齊依舊是那個最細心的記錄者。
最初的嘗試充滿了失敗。竹片蒸煮不透,纖維粗硬;石灰用量不當,直接將纖維煮成了糊狀;新尋的植物膠黏性不足,紙張無法成型……穀倉後的空地上,堆滿了各種奇形怪狀、顏色詭異的失敗品。
質疑聲開始悄悄出現,連一些核心成員都有些氣餒。陳嘯那邊自然也聽到了風聲,傳來幾聲幸災樂禍的譏諷,稱林弈是“異想天開”,“工匠之技豈是書生可妄議”。
林弈卻異常沉靜。他親自守在蒸煮鍋旁,觀察火候,調整堿液濃度;在抄紙池邊,指導如何控製漿料濃度和抄造手法。他將每一次失敗都視為寶貴的“實驗數據”,讓劉文遠詳細記錄,從中分析規律。
“格物之道,豈有一蹴而就?”他在一次失敗後的總結中對眾人道,“失敗非恥,畏敗不前方為恥。每一次不成,皆告訴我們,此路不通,需另覓他徑。”
他的鎮定與堅持感染了眾人。終於,在經曆了數十次失敗的嘗試後,轉機出現了。
他們發現,將嫩竹與楮皮按一定比例混合,用嚴格控製濃度的石灰水蒸煮,再以反複捶打和流水漂洗的方式去除雜質,得到的紙漿纖維均勻細長。隨後,他們嘗試使用極細的竹簾抄紙,並在紙漿中加入少量搗碎的木耳菜汁液林弈模糊記得某種植物黏液有助纖維分散)和微量明礬水,再進行壓榨、烘乾。
當第一張帶著淡淡竹香、色澤微黃、觸感柔韌平滑的紙張從烘壁上被小心揭下時,整個穀倉都寂靜了。
張承用手指摩挲著紙麵,難以置信:“這……這比市麵上最好的麻紙還光滑!”
劉文遠拿起一張,對著光看,纖維分布均勻,透光一致:“質地勻淨,遠超尋常。”
老周和魯木匠更是激動得老淚縱橫,他們親手參與了這“點草為金”的過程。
接下來的批量試製證明了新法的穩定與高效。原料成本大幅降低竹材遠比麻料便宜),生產周期縮短,且成品率極高。新造出的紙張,雖不及最頂級的宣紙,但其質量已遠超普通市售紙,成本卻隻有其六七成。
消息無法封鎖,很快,幾家與學派有來往的書商和那經營漕運的商人嗅到了商機,紛紛找上門來,希望能包銷或者合作。
林弈與學派核心成員商議後,決定不直接經營,而是以“技術入股”的方式,與其中信譽最好的一家書商合作,建立一個小型紙坊,由學派提供改良技術與質量監督,利潤按比例分成。
很快,第一批標有“格物”暗記的新紙流入市場,因其質優價廉,迅速引起了轟動。紙坊的收益,源源不斷地流入學派,徹底解決了資金困境。
更重要的是,這次成功的“技術變現”,極大地鼓舞了學派成員的信心。他們親眼見證了,那些看似抽象的“格物之理”,一旦與實踐結合,便能爆發出如此巨大的力量,真真切切地改變現實,創造價值。
張承看著倉庫裡堆積的新紙,感慨道:“以往隻知讀書耗紙,如今方知,學問亦可造紙!”
林弈立於穀倉門口,望著遠處運送紙料的車輛,目光深遠。造紙的成功,不僅僅解決了錢財問題,它更是一個鮮明的信號——知識,可以轉化為最現實的生產力。這條格物致用之路,他們走對了。而這也意味著,他們手中,已然握住了一把能撬動更多現實的“杠杆”。
喜歡天命寒門請大家收藏:()天命寒門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