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家大族掀起的抵製浪潮,雖被林弈以務實手段層層化解,但那彌漫在士林與朝堂間的輕蔑與質疑,如同附骨之疽,並未真正消散。“實學乃匠作小技”、“官學敗壞學風”的論調,依舊在某些圈子裡頗有市場。林弈深知,若不能從根本上扭轉輿論,掌握話語的主動權,教育改革終將舉步維艱,甚至可能因“名不正而言不順”在未來的某刻功虧一簣。
是時候,開辟一個新的戰場了——一個屬於筆墨與思想的戰場。
數月前,在林弈的授意與暗中支持下,一份名為《大炎日報》的刊物,已在京城悄然創刊。它不同於隻抄錄諭旨、奏章的宮門抄,也不同於隻在士大夫小圈子流傳的詩文集,它采用活字印刷,每日出版,內容涵蓋朝廷政令解讀、各地要聞、乃至一些經過篩選的市井軼事和商業信息。起初,它並未引起太多注意,甚至被一些清流士人譏諷為“不倫不類”、“有辱斯文”。
然而,隨著教育改革爭論的白熱化,《大炎日報》突然展現出了驚人的鋒芒。
這一日,日報頭版赫然刊出一篇署名“格物生”的長文——《問天下英才,何謂根本?》。文章開篇並未直接抨擊世家,而是從《禮記·大學》的“格物致知”談起,追古溯今,論述“物格而後知至”乃聖賢求學之正道,若隻知空談義理,不察萬物運行之法則,便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文中列舉大量史實,從大禹治水需明地理、曉水利,到諸葛亮造木牛流馬需通機巧,再到前朝能臣治理漕運、修訂曆法無不倚重算學格物,雄辯地證明“實學”非但不是奇技淫巧,反而是經世濟民、踐行聖道的必由之路。
文章筆鋒犀利,邏輯嚴密,引經據典卻又深入淺出,讀來令人信服。更妙的是,它巧妙地將“實學”與聖賢之道綁定,占據了道德的製高點,讓那些攻擊“實學”為“歪門邪道”的言論,反倒顯得狹隘和背離經典。
一石激起千層浪!這篇文章迅速在京城讀書人中流傳開來,引發了激烈的討論。許多苦於科舉無門、或對空疏學風早已不滿的中下層讀書人,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一線曙光,心中產生了強烈的共鳴。
緊接著,《大炎日報》連續數日,刊發係列文章。
《析“寒門難出貴子”之根源》,以詳實的數據和案例,揭露世家大族如何通過壟斷藏書、控製知名書院、把持科舉入仕渠道,將知識變為維係其特權的工具,將無數寒門才俊排斥在晉升階梯之外。
《論官學之利,在於廣開才路》,則描繪了一幅官學普及後,無論貧富,凡有向學之心者皆可入學,國家可廣納天下英才的美好圖景,並詳細闡述了官學如何通過規範教學、引入實學,培養出真正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棟梁之材。
這些文章,不再局限於學理之爭,而是直接將矛頭指向了世家大族壟斷知識的本質,字字句句,如同匕首投槍,撕開了那層溫文爾雅的遮羞布,將教育不公的血淋淋現實,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說得太好了!我家貧,無力延請名師,隻能借書抄讀,若早有官學,何至於此!”一個在書鋪外蹭讀日報的年輕書生激動地對同伴說道。
“原來如此!怪不得那些世家子弟總能高中,原來我們寒門學子,從一開始就輸在了起跑線上!”另一人憤然道。
“格物致知,本就是聖人之教!他們憑什麼說實學是歪道?不過是怕我們學了真本事,威脅到他們的地位罷了!”
民怨,尤其是中下層讀書人長期被壓抑的不滿,被這些文章徹底點燃了。輿論的風向,開始發生根本性的逆轉。《大炎日報》的銷量猛增,其觀點迅速從京城向周邊州縣擴散。
世家陣營頓時陣腳大亂。
“狂妄!無恥!竟敢在報紙上公然汙蔑我等!”崔文博氣得將一份《大炎日報》撕得粉碎,“這‘格物生’是誰?定是林弈那小兒圈養的無行文人!”
“父親,如今市井間議論紛紛,許多寒門士子對我們頗有微詞,這……這可如何是好?”崔明遠憂心忡忡。
他們試圖組織人手,在其他的詩文集中發文反駁,但那些刊物傳播範圍有限,影響力遠不及每日出版、內容通俗、價格低廉的《大炎日報》。他們也嘗試向皇帝施壓,稱《大炎日報》“煽動民意,挑撥士紳,居心叵測”,要求予以取締。
然而,皇帝隻是淡淡地回應:“朕觀《日報》所言,多是為國育才之論,雖有激切處,然拳拳之心可鑒。言者無罪,聞者足戒。若爾等覺得其言有失,大可撰文登報辯駁嘛。”
一句“撰文登報辯駁”,堵得世家官員啞口無言。他們習慣了在朝堂和私人圈子裡掌控話語權,何曾經曆過這種麵向普羅大眾的公開論戰?他們的文章駢四儷六,引經據典,普通讀書人根本看不懂,而《大炎日報》的文章卻通俗有力,直指人心。
更讓他們恐慌的是,《大炎日報》開始陸續刊登一些來自各地支持官學、支持改革的讀書人的來信,甚至是一些小地主、商人捐資助學的善舉報道,營造出一種“大勢所趨,民心所向”的強烈氛圍。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輿論的主動權,已徹底掌握在了林弈的手中。
這一日,《大炎日報》頭版再次刊出重磅文章,標題直白而震撼——《公器豈可私用?論教育資源當為天下人共有》。文章係統梳理了曆代朝廷興學育才的舉措,明確指出,教育乃“天下公器”,絕非一家一姓之私產,世家壟斷,乃竊國之行!並公開呼籲,天下有識之士,當共同支持官學建設,推動科舉改革,打破桎梏,為寒門開青雲之路!
文章最後,以一句振聾發聵的話結尾:“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此學,當為天下人共學!”
此文一出,如同在沸騰的油鍋裡潑下冷水,徹底引爆了積壓已久的社會情緒。無數寒門士子將其奉為圭臬,奔走傳抄,一些原本中立甚至偏向世家的中小地主、商人,也開始重新審視自家的立場。
林弈站在兵部衙門的窗邊,手中拿著一份還帶著墨香的《大炎日報》,臉上並無太多得色。輿論的高地,你不占領,敵人就會占領。他隻不過是將現代的宣傳理念,運用到了這個時代。
他知道,僅憑報紙文章,還不足以徹底擊垮世家數百年的積累。但這支被他握在手中的“筆”,已經成功地引導了民心向背,爭取到了最廣泛的中下層讀書人的支持,為教育改革掃清了思想上的最大障礙,也為他在接下來的朝堂博弈中,贏得了至關重要的民意基礎。
思想的壁壘一旦被衝破,舊世界的坍塌,便隻是時間問題了。這場輿論戰,他贏得漂亮。接下來,該是將輿論優勢轉化為實實在在製度成果的時候了。
喜歡天命寒門請大家收藏:()天命寒門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