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鬥依舊激烈,但局勢已經逐漸明朗。
尉遲恭和程咬金如同兩把鋒利的尖刀,率領著隋軍先鋒,在灘頭上左衝右突,將試圖反撲的吳軍一次次擊潰。
後續登陸的裴行儼部和羅藝部,迅速展開,鞏固並擴大登陸場,開始向建康城郭方向穩步推進。
李安指揮的輕型火炮和火槍兵,在灘頭構築起簡易的發射陣地,為前進的步兵提供精準的火力支援。
每一次齊射,都能在試圖集結的吳軍中引起一片腥風血雨和更大的混亂。
吳軍的抵抗,在隋軍絕對的實力和碾壓性的士氣麵前,顯得徒勞而脆弱。
許多吳軍士兵,尤其是那些被強征來的壯丁,眼見大勢已去,紛紛跪地請降,將手中的兵器高高舉起。
“我們投降!投降了!”
“軍爺饒命!我們都是被逼的啊!”
隋軍士兵們按照戰前教導官的反複宣講和軍令,對於放棄抵抗的降卒,並未加以殺害,而是將他們驅趕到一起,由專人看管起來。
這一幕,被更多還在猶豫觀望的吳軍士兵看在眼裡,投降如同瘟疫般迅速蔓延。
“看!隋軍不殺降!”
“投降能活命!”
“那還打個屁啊!活命要緊呐!”
“不打了!我們也不打了!”
成片成片的吳軍士兵放下了武器。
李子通已經早早地帶著他的嫡係精銳人馬撤回了建康城內。
他見戰場上隋軍穩步推進,明白自己野戰肯定是打不過隋軍了,便想著撤回建康城內,企圖依靠堅固的城牆阻擋隋軍進攻。
長江南岸,建康城外五十裡。
初冬的寒風卷著長江上的濕冷水汽,掠過遍地狼藉的灘塗,卻吹不散那彌漫在空氣中的濃烈硝煙與血腥氣息。
隋軍主力已然成功渡江,在曆陽至建康一線的南岸建立了穩固的登陸場和營寨。
玄黑色的隋字龍旗如同死亡的烏雲,沉甸甸地壓在建康城頭守軍每一個人的心頭。
李靖的中軍大帳已然前移至距離建康城牆僅三裡之遙的一處高坡上。
從這裡眺望,那座雄踞東南、號稱“龍盤虎踞”的巨城,此刻在隋軍連綿的營壘和如林旌旗的包圍下,竟也顯出了幾分瑟縮與孤寂。
大帳之內,炭火驅散了江南冬日的濕寒,卻更添了幾分戰前的燥熱。
李靖目光沉靜地掃過麾下濟濟一堂、戰意昂揚的將領,聲音平穩卻帶著不容置疑的決斷:
“諸位,長江天險已破,我軍兵臨城下。然建康城高池深,李子通困獸猶鬥,必作垂死掙紮。此戰,當以雷霆萬鈞之勢,速戰速決,以免久拖生變,徒增我軍傷亡與城中百姓之苦。”
他的手指重重地點在沙盤上建康城南門的的位置,朗聲道:“尉遲恭、程咬金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