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玉佩觸手溫潤,其上的“守”字古樸自然,仿佛與周遭天地融為一體。佩戴上身的瞬間,沈流石便感覺周身那因初成秩序元丹而自然散發的獨特道韻波動,被一層無形的力量悄然掩蓋、撫平,變得與尋常金丹初期的厚土宗弟子一般無二。
“墨長老……”沈流石心中感激,這位神秘的長老又一次在他危難之際伸出援手,並點明了前路的凶險與格局。歸墟暗潮,蝕淵……這些詞彙如同沉重的山嶽,壓在他的心頭,卻也讓他前行的目標更加清晰。
他收斂心神,不再多想。當務之急,是鞏固修為,熟悉金丹期的力量,並把握住即將到來的“萬卷岩壁”參悟機會。
接下來的數日,沈流石足不出戶,全心沉浸在鞏固修為之中。
金丹期與築基期,乃是雲泥之彆。不僅靈力總量與精純度有了質的飛躍,更重要的是對天地規則的感知與運用。神識範圍暴漲,可覆蓋方圓數十裡,纖毫畢現。禦空飛行不再需要借助法器,心念一動,便可引動天地靈氣托舉自身,雖不及專精遁術者迅捷,卻也自在如意。
他嘗試運轉秩序元丹,暗混沌色的元丹緩緩旋轉,心念微動,一道凝練的土黃色靈光便自指尖射出,輕易洞穿了洞府內測試用的堅硬青崗岩。這並非什麼高深法術,僅僅是靈力外放的基礎運用,但其威力與控製力,已遠超築基時期。
更重要的是對秩序道韻的運用。踏入金丹,神識與靈力產生質變,他對秩序之力的掌控也變得更加精細、深入。不再局限於被動的梳理與防禦,而是能夠更主動地“定義”小範圍內的規則,甚至嘗試以秩序之力模擬、增幅其他屬性的法術效果。
“若能結合萬卷岩壁的感悟,或許能讓我的秩序之道更進一步,衍生出更適合戰鬥與探索的神通。”沈流石心中期待。
三日後,宗門執事前來通傳,萬卷岩壁已為他開啟。
萬卷岩壁位於厚土宗後山禁地,並非一麵簡單的石壁,而是一片高達千丈、綿延數裡的巨大懸崖。懸崖表麵光滑如鏡,卻並非天然形成,而是被厚土宗曆代先賢以大法力打磨、烙印,其上布滿了無數或深或淺、或清晰或模糊的刻痕、圖案、符文。
這些,便是先賢們留下的道韻痕跡與神通感悟!
有的刻痕如斧劈刀鑿,蘊含著開山裂石的磅礴力量;有的紋路如流水蜿蜒,闡述著地脈流轉的生生不息;有的符文複雜玄奧,似乎封印著某種強大的術法;有的則隻是簡單的幾筆勾勒,卻仿佛蘊含著“厚德載物”的無上意境。
尚未靠近,一股浩瀚、滄桑、凝聚了無數智慧與歲月的道韻氣息便撲麵而來,令人心生敬畏。
沈流石在一位值守長老的引領下,來到岩壁前指定的一處區域。此地相對開闊,正對著岩壁上幾道頗為清晰、蘊含著“穩固”、“承載”意境的深刻刻痕。
“三日時間,好生感悟,莫要辜負宗門厚望。”值守長老交代一句,便退至遠處守護。
沈流石盤膝坐下,並未急於將神識探向那些最醒目的刻痕。他閉上雙眼,先是以秩序道韻調整自身狀態,使心神沉靜如水,與這片承載了無數道韻的古老岩壁產生一絲微弱的共鳴。
片刻後,他才緩緩將神識如同涓涓細流般,探向麵前的岩壁。
刹那間,仿佛踏入了一條由無數道韻光華構成的浩瀚長河!
無數或強或弱、或熟悉或陌生的意念、感悟、景象,如同潮水般向他湧來。有先賢觀摩山嶽運轉,悟得“不動如山”的防禦真意;有前輩引地脈之力,創出“地龍翻身”的攻伐神通;有大師錘煉肉身,留下“金剛不壞”的煉體法門;更有對大地生滅、萬物枯榮的深刻哲理思考……
信息量龐大到足以讓尋常金丹修士神識崩潰!
但沈流石不同。秩序道韻自行運轉,銀白色的光輝在識海中閃爍,並非強行排斥這些信息,而是如同最精密的篩網與分類器,將其梳理、歸納,引導著沈流石的心神,去接觸那些與他自身道路最為契合的道韻痕跡。
他的神識掠過那蘊含磅礴力量的斧鑿刻痕,略過那闡述流水變化的蜿蜒紋路,最終停留在了一片看似不起眼、由無數細密、交織的規則線條構成的區域。
這些線條雜亂中透著一種內在的規律,仿佛在描述著某種“結構”、“節點”與“平衡”。它們散發出的道韻,並非單純的厚重或力量,而是一種“構築”、“維係”、“穩定”的意境。
這與他的秩序道韻,隱隱相合!
沈流石的心神沉浸其中。他仿佛看到了一位先賢,並非在追求極致的攻擊或防禦,而是在研究如何以最有效的方式,構建最穩固的靈力結構,如何在大地規則中,找到那些關鍵的“支點”,以最小的力量,維係最大範圍的穩定。
“秩序……亦是架構之美,平衡之妙……”沈流石心有所感。
他嘗試以自身秩序道韻,去模擬、解析這些規則線條。銀白色的秩序之力在他心神中流轉,勾勒出類似的結構。起初生澀艱難,但隨著不斷調整、優化,那由秩序道韻構築的“結構”漸漸變得穩定、協調,甚至開始自行吸納周遭微弱的土係靈氣,維持自身運轉!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