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地比六四、九五、上六爻辭
六四:外比之,貞吉。
六四之位,為近君之位。居此位之人,以柔性坤德向君主親比,且堅心順從,吉也。
象曰:外比於賢,以從上也。
六四之位從於五君之位,為外比。因五位剛明之賢為中正,故附從之,此從上之道絕不可盲從。
九五:頭比,王用三驅,失前禽,邑人不誠,吉。
人君親比天下之道,須誠意以待物,恕已以及人,發政施仁,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為民圖利,使天下蒙其澤,此儘善也。則天下亦儘親於上也。如表彰己之小功,展示自己的權力,違反道德人心,強力施為,致人心不信,社會浮華,人偷敗亡,如此而求天下親比是不可能的。就好比君王出獵,隻圍三麵開一麵,禽獸前去者,免矣,此日失前禽,隻取來者,此王道也。邑者,居邑,誠,期約也。此意臣之效於君,竭儘忠誠,用儘才能,以彰顯親君之道,此為正道。至於用之與否,決定在君,萬不可阿諛奉承,妄求君之親比也。朋友亦然,須修身誠意待人,至於是否願意與己相親,在人而己,千萬不可巧言令色,曲從苟合,以求人之相比。『此顯比之道』。
象曰:頭比之吉,位正中也。舍逆取順,失前禽也。邑人不誠,上使中也。
故顯比之所以吉,以其所在之位,得適中之法也。且比之道,須舍逆取順,孟子收徒之道:往者不追,來者不拒也。三麵圍網,所失唯前禽,即言此來者撫之,去者不追之理。
上六:比之無首,凶。
上六乃比之終極處。凡比之首,其始善,終亦必善矣。多數人皆有其始,而無其終,但從未有人沒有開始,而有終善也。故此言,比之無首〔首,始也〕,至終必凶矣。今天下之人,始親和比之時不以正道,至終必有隔閡,此類人居多數。
象曰:比之無首,無所終也。
此即始不以道,則至終必也凶矣。是故交友之道,你來我往,你不來,我何往。如我往,必有求,須以正,否則終將隔隙,互相仇視也。
一、六四爻:中層“軟骨頭”的職場生存之道
1.1位勢解析
在《周易》六十四卦的精妙體係中,比卦作為象征人際相親相輔的卦象,其六四爻的位置堪稱整個卦局中最微妙的“戰略緩衝帶”。我們不妨將比卦的整體結構視為一個典型的古代政治權力場:上卦為坎?),象征陽剛的九五君王高居上位,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下卦為坤?),由初六、六二、六三三位陰爻組成,代表基層僚屬與民眾。而六四爻恰好卡在上下卦之間,如同站在朝堂品級台階的正中央——往上看,九五爻的陽剛之氣直射而來,那是手握生殺大權的頂頭上司;往下瞧,坤卦的三陰爻如波濤般湧動,那是需要駕馭的基層團隊。北宋大儒程頤在《伊川易傳》中精準點出其“近君之位”的特性,但緊接著又強調“非中位也”,這就好比現代企業裡的部門總監,雖進入高管圈層卻尚未觸及核心決策層,日常工作總得踮著腳尖走路。
這種“伴君如伴虎”的處境在爻象上體現得淋漓儘致:六四陰爻居陰位,本是“得位”的吉相,就像穿著合身的官服赴任,姿態上先得了三分穩妥。但《周易折中》引龔煥的注解道:“四與五為近,然陰不乘陽,故有外比之象。”這層關係微妙如宮廷劇裡的貴妃與太後——既不能疏遠九五這棵大樹,又不敢僭越半句,隻得在“順從”與“獨立”間走鋼絲。明代《斷易天機》中記載的一個占例頗能說明問題:某知縣占仕途得此爻,術士告誡“宜結朝中大佬,勿與巡撫爭權”,後來此人通過國子監恩師搭上戶部侍郎,果然官運亨通。這種政治智慧,說到底就是古代官場“站隊藝術”的活教材。
更有趣的是六四與初六的遙相應和。按照爻位對應原則,初四、二五、三上本應兩兩相呼應,但初六“有孚比之,無咎”的質樸誠信,到了六四這裡卻演變成“外比於賢”的戰略選擇。就像現代職場中,底層員工靠實乾立身,中層乾部卻必須學會借勢登高。王弼在《周易注》裡打了個精妙比方:“外比於剛,棄逆順真,非黨非偏,遠詠無咎。”這哪裡是解易,分明是在寫《官場現形記》的批注——既不能做“牆頭上的草”隨風倒,又不能當“茅坑裡的石頭”太剛硬,得像江南園林裡的太湖石,看著玲瓏通透,實則風骨暗藏。
1.2柔德實踐
六四爻“外比於賢,貞吉”的爻辭,看似倡導明哲保身的處世哲學,實則蘊含著一套精密如瑞士鐘表的“柔德操作係統”。這套係統的底層代碼,早在《尚書·皋陶謨》就已寫就:“柔而立,願而恭,亂而敬,擾而毅。”將柔韌與剛毅的辯證關係說得透徹,而六四則將其演繹成三層進階的生存智慧。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第一層“順而不諂”的基本功,在《韓詩外傳》記載的晏嬰身上體現得最為經典。這位身材矮小的齊國大夫,麵對齊景公的喜怒無常,總能像太極拳高手般化解——景公欲肢解廚子,晏嬰不急著勸諫,反而慢悠悠討論“人骨如何肢解”,待景公怒氣消解才引出“堯舜肢解人乎”的反問。這種“陽奉陰違”的藝術,恰如六四陰爻對上九五陽爻的“承而不淩”,明代楊繼盛在《言行錄》裡總結為“事君有三術:導之以道者,上也;喻之以理者,中也;順之以情者,下也。”六四顯然精研“下術”而暗通“上術”,就像現代企業裡會“向上管理”的中層,把領導的指令轉化為自己的工作成果。
第二層“擇賢而事”的戰略眼光,則蘊含著深刻的政治博弈論。《左傳·僖公十五年》記載,晉國大夫郤芮在國君廢立之際,放棄追隨實力更強的夷吾,轉而輔佐流亡在外的重耳,正是看準了重耳“仁而好學,狐偃、趙衰之徒為之輔”的“賢”質。這種選擇絕非投機,而是建立在對九五爻“剛健中正”特質的深刻認知上。就像現代職場選擇導師,不能隻看職位高低,更要考察其是否具備可持續發展的“中正之德”。晚清名臣胡林翼初入官場時,拒絕投靠權勢滔天的穆彰阿,反而選擇與曾國藩結為莫逆,正是踐行了六四“比賢”而非“比勢”的智慧。
第三層“守正出奇”的平衡術,堪稱古代官僚的“職場九陰真經”。唐代名相姚崇堪稱典範,他在武則天、睿宗、玄宗三朝為相,每次都能在權力洗牌中站穩腳跟。秘訣就在於他既能“順從”皇權的現實需求如協助玄宗捕殺太平公主勢力),又堅守“賢道”的底線始終反對宦官乾政)。《資治通鑒》記載他臨終前告誡子孫:“當官處事,但擇其中。”這個“中”字,正是六四爻“貞吉”的關鍵——像秤杆上的準星,既要承受秤砣的壓力上級),又要平衡秤盤的重量下級),稍有偏斜便會“失重”。清代中興名臣左宗棠評價這種智慧時說:“柔不是弱,是蓄力;順不是慫,是借勢。”
1.3現實啟示
當我們將六四爻的智慧投射到現代職場,會發現這簡直是為中層管理者量身定製的“生存遊戲攻略”。某著名人力資源谘詢公司2023年發布的《企業中層生存現狀報告》顯示:83的離職中層管理者承認“未能處理好與高管的關係”,76的晉升失敗案例源於“平衡藝術失衡”。這些冰冷數據背後,正是六四爻早已警示的“鋼絲困境”——往上走怕觸碰“功高震主”的紅線,往下壓又擔心“脫離群眾”的指責,往左偏可能卷入權力鬥爭,往右傾又恐錯失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