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天泰初九、九二、九三爻辭
初九:拔茅茹,以其彙,征吉。
剛明之才,居於下位,遇泰之時,誌而上進,遇同誌而行同道,因同類而進,吉。凡君一子小人都須賴同類以助,未有人能獨立而不須朋類之助。
象曰:拔茅征吉,誌在外也。
同類相聚,如拔茅之根相章連同欲上進。
九二:包荒,用馮河,不遐遺,朋亡,得尚於中行。
九二為將位,以剛明之才,五為柔順而得君位,上下之專信建立,此位乃治泰者,故治泰之道,主將位而能包荒,如人情放肆所為,則政令緩,法度廢弛,治此之道,必有包含荒穢之量,詳密施政,去其弊端,則人安之。處泰之道,人之常情習於久安,惰於因循,不敢變更,用馮河,乃奮發改革之意,雖至小至微之事亦不可遺漏,自古立法治事,牽於人情,卒不能行者多矣。如禁奢侈則害近戚,限田宅,則防礙貴族之家,此治泰之難。遇治泰,須稟持公正之態度,即中行意。
象曰:包荒,得尚於中行,以光大也。
有包含荒穢之量,又配合中行之德,其道則明顯光大。
九三:無平不陂,無往不複,艱貞無咎,勿恤其孚,於食有福。
三居諸陽之上,乃泰之盛時。聖人為之戒,在下者必升,居上者必降,泰久而必否,故戒之。故當此時,不敢安逸,居安思危,則無災。故處泰之道須能堅貞,可常保泰。自古以來隆盛皆因內失道而喪敗下來。
象曰:無不複,天地際也。
陽降於下,必複上,陰升於上,必複下,此示人明天地交泰之道不常存之理也,聖人戒之。
初九:拔茅茹,以其彙,征吉
《周易·泰卦》初九爻以"拔茅茹,以其彙,征吉"開篇,這句看似簡單的自然現象描述,實則蘊含著華夏文明對群體協作最原始的哲學認知。當古人在田埂間拔出連根的茅草時,那相互糾纏的根係茹)與聚集生長的特性彙),恰似人類社會發展的隱喻——個體的力量猶如單根茅草般柔弱易折,唯有通過某種無形的"根係"聯結成整體,方能在生存競爭中獲得"征吉"的光明前景。這種植根於農耕文明的集體意識,與古希臘城邦文明強調的個體英雄主義形成鮮明對比,構成了東西方文明基因中最深刻的分野之一。
追溯中國曆史長河,群體協作的智慧在王朝更迭中不斷被驗證。商湯在鳴條之戰前,以"葛伯仇餉"為由聯合諸侯,其動員三百六十個方國組成的反桀聯盟,恰似茅草根係般將分散的政治力量編織成不可阻擋的變革洪流。考古發現的殷墟甲骨文中"比"字頻繁出現,正印證了商代"比邑"製度下的政治聯盟傳統。周文王在羑裡演易時,將這種聯盟策略升華為"同人於野,利涉大川"的卦象智慧,其在渭水之濱禮聘薑尚後,通過"陰修德行善"爭取諸侯擁護,最終形成"天下三分,其二歸周"的戰略格局。這種"以其彙"的政治智慧,在《逸周書》記載的"大會諸侯於孟津"事件中達到頂峰——八百諸侯不期而遇的默契,正是群體共識凝聚成的曆史合力。
在思想演進的維度,儒家與道家看似對立的主張,實則在群體協作層麵達成奇妙共鳴。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的交往原則,孟子發展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戰爭觀,將群體凝聚力提升至製勝要素的高度;道家雖主張"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小國寡民,但《道德經》"三十輻共一轂"的比喻,恰恰揭示了個體在係統中相互成就的辯證關係。這種思想融合在漢代演化為"春秋公羊學"的"大一統"理念,在宋代則體現為程朱理學"理一分殊"的宇宙觀,將個體與群體的關係升華為本體論層麵的哲學命題。當我們把視線轉向現代商業文明,矽穀創投圈盛行的"團隊基因匹配"理論,本質上是"以其彙"的數字化演繹——紅杉資本沈南鵬強調的"投賽道不如投人",ybinator孵化器的"批量創業"模式,都是通過優化群體結構實現創新效能的幾何級增長。
初九爻更暗藏著領導力養成的密碼。戰國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魏無忌,在竊符救趙前廣納門客三千,其"仁而下士"的作風不僅積累政治資本,更構建起戰國時期最龐大的情報網絡——當趙國邯鄲告急時,正是市井屠戶朱亥與看門老頭侯嬴組成的"草根智囊團",提供了扭轉乾坤的奇策。這種"彙賢"智慧與《孫子兵法》"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的治軍思想形成戰略呼應,正如現代管理學中的"群體動力學"理論所示:群體初期凝聚力的形成,需要同時滿足成員的情感歸屬需求如信陵君與門客的知己之交)和價值實現需求如侯嬴"北鄉自剄"以報知遇之恩的精神滿足)。it媒體實驗室的"原則式領導"研究進一步驗證,成功的團隊領導者往往扮演"根係樞紐"角色——既像茅草的匍匐莖般連接各個節點,又能像塊莖一樣為係統儲存養分,這種"連接者滋養者"的雙重身份,正是初九爻"征吉"的現代注解。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九二:包荒,用馮河,不遐遺,朋亡,得尚於中行
如果說初九爻揭示了組織構建的基礎邏輯,那麼九二爻"包荒,用馮河,不遐遺,朋亡,得尚於中行"則展現了係統治理的更高智慧。"包荒"二字,將蠻荒之地包容進來的意象,突破了簡單的寬恕或妥協,構成中國治理哲學中"和而不同"的原型。這裡的"荒"不僅指地理空間的未開化區域,更隱喻著異質思想、邊緣群體與新興事物。在甲骨文卜辭中,"荒"字寫作"艸+巟",象征著雜草叢生的荒蕪之地,而"包荒"則如同農夫開墾荒地般的轉化智慧——非暴力征服,而是建設性吸納。這種治理理念與西方殖民史上的"文明開化"運動形成本質區彆,後者往往伴隨文化滅絕,而"包荒"的精髓在於"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共生智慧。
唐代貞觀年間的政治實踐堪稱"包荒"哲學的典範。當突厥頡利可汗被李靖俘獲後,唐太宗力排"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眾議,在長安安置突厥降眾近萬家,並任命其貴族擔任將軍、中郎將等職,甚至允許阿史那思摩率領部分部落回歸漠南。這種"全其部落,順其土俗"的安置政策,使得長安城一度成為擁有突厥、鮮卑、吐蕃等二十多個民族的國際都市。考古發現的章懷太子墓壁畫《客使圖》,生動展現了各國使節朝覲的盛況,其服飾細節印證了《通典》記載的"四夷來朝"景象。更深遠的影響在於製度創新——唐代首創的"羈縻州"製度,在邊疆民族地區保留原有社會組織和風俗習慣,僅通過冊封首領實現間接統治,這種彈性治理模式比西方"委任統治"早了一千餘年,卻蘊含著更先進的文明對話智慧。
元代的文化包容則呈現出另一種"包荒"形態。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後,下令在大都設立回回司天監,由波斯天文學家紮馬魯丁主持,編譯出融合阿拉伯曆法與中國傳統的《萬年曆》;秘書監中收藏的《幾何原本》阿拉伯文抄本,成為中西數學交流的見證;甚至在飲食文化上,宮廷食譜《飲膳正要》收錄的"馬思答吉湯"用阿拉伯香藥製作的肉湯),昭示著不同文明在日常生活中的交融。這種開放心態源於蒙古帝國的"四等人製"表麵下的實用主義——當科舉製度一度廢止時,精通天文、醫藥、工程的色目人反而獲得更多施展空間。正如拉施特《史集》記載,忽必烈曾對大臣說:"世間有無用之廢物,而無不可用之人才。"這種超越種族偏見的人才觀,使得元代科技文化呈現出多元迸發的奇觀,郭守敬的《授時曆》、王禎的《農書》、朱思本的《輿地圖》,都是不同文明要素融合的結晶。
當代新加坡的"多元一體"政策則是"包荒"哲學的現代演繹。這個由華人74.2)、馬來人13.3)、印度人9.1)及其他族群構成的城市國家,通過"組屋種族配額製"確保居住融合,用"新加坡文化獎"扶持傳統藝術,設立馬來語、泰米爾語電視台滿足多元文化需求。更精妙的是其"胡姬花命名體係"——將國花卓錦·萬代蘭與各族群文化符號結合,如以"茉莉花胡姬"致敬華族,"班加拉胡姬"代表印度裔。這種製度設計恰似精密的鐘表齒輪,既保持各文化組件的獨立性,又通過憲法規定的"馬來語為國語、英語為行政語、母語為族群語"的語言政策實現齧合運轉。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的調研顯示,其族群和諧指數在多元社會中位居全球前列,印證了"包荒"治理在現代社會的可行性。
然而"包荒"並非無原則的縱容,其動態平衡需要"用馮河"的改革勇氣來維係。"馮河"即徒步涉水,象征著直麵險阻的決絕行動。北宋熙寧年間,王安石推行青苗法時,遭遇的不僅是司馬光等保守派的抨擊,更是整個官僚體係的陽奉陰違。當他派遣"提舉常平官"到各地強製推行時,地方官員往往將青苗錢變成"半強製貸款",甚至出現"上戶不願請,下戶不敢請"的怪象。這場改革悲劇揭示了"馮河"行動需要配套的係統支持——就像徒步過河者需要手杖與繩索,激進改革需要製度護航。相比之下,北歐國家的"福利國家"建設則展現了漸進式"馮河"的智慧:瑞典從1932年社會民主黨執政開始,通過"工資soidarity"政策壓縮行業工資差)、累進稅製改革、全民醫療保險等措施,用半個世紀時間逐步構建起福利體係。其關鍵在於建立了"三方協商機製"政府、雇主協會、工會),將改革陣痛分散到各利益相關方,這種"邊行邊試"的策略,恰似在河水中摸索前行時的步步為營。
北宋哲學家張載提出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與"得尚於中行"的中庸智慧形成跨越時空的呼應。"中行"不是簡單的折中調和,而是《中庸》所言"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動態平衡。當新加坡政府在1980年代推行"講華語運動"時,並未禁止方言使用,而是通過媒體宣傳、學校教育等柔性手段引導;當德國在接納敘利亞難民時,既設立"融入課程"幫助難民適應,又通過《移民法》修訂保障本土居民權益——這些實踐都印證了"中行"智慧的現實價值:在開放與保守之間尋找支點,在變革與穩定之間把握節奏,在多元與一體之間維持張力。正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馬蒂亞·森在《身份與暴力》中所警示的,過分強調單一身份認同會導致文明衝突,而"中行"之道正是破解這種困境的文化密鑰。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九三:無平不陂,無往不複,艱貞無咎
泰卦發展到九三爻,呈現出辯證思維的深刻洞見:"無平不陂,無往不複,艱貞無咎。"這句爻辭如同一麵曆史的哈哈鏡,照見所有盛世繁榮背後潛藏的危機因子。"平"與"陂"斜坡)、"往"與"複"的對立轉化,揭示了事物發展的否定之否定規律。考古發現的商代甲骨文中,"平"字寫作"於+八",象征著在祭台上進行的調和儀式,而"陂"則像"阜山)+皮"的組合,暗示著山地的崎嶇難行。這種文字構造本身就蘊含著先民對順逆轉化的樸素認知——平整的大道終會變為崎嶇的斜坡,前行的征程必然伴隨折返的曲折。
漢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的泰山封禪,堪稱"泰極否來"的經典案例。當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站在泰山之巔,俯瞰帝國疆域時,西漢王朝正處於鼎盛時期:北擊匈奴拓地千裡,南收百越設十三州,絲綢之路貫通中西。然而《漢書·食貨誌》記載,當時"天下戶口減半",關東流民達二百萬,鹽鐵官營造成"民多盜鑄",算緡告緡令使"商賈中家以上大率破"。在封禪大典的輝煌表象下,帝國財政已瀕臨崩潰。晚年的漢武帝不得不頒布《輪台詔》,痛陳"朕後期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轉而采取休養生息政策。這種盛世危機的辯證法,在明成祖永樂年間再次上演——當鄭和船隊第七次下西洋時1431年),遷都北京的浩大工程、五征蒙古的軍事行動、編纂《永樂大典》的文化工程,已將"仁宣之治"的財政基礎消耗殆儘。故宮"午門獻俘"的威武儀式背後,是蘇州紡織業"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資本主義萌芽被重農抑商政策扼殺的曆史遺憾。
企業組織同樣難逃"無往不複"的法則。1981年傑克·韋爾奇接手通用電氣ge)時,這家百年巨頭擁有350個業務部門,從燈泡製造到核反應堆無所不包。韋爾奇以"數一數二"原則推動戰略收縮,通過大刀闊斧的分拆剝離,將業務精簡至12個核心領域,這種"減法改革"使ge市值從130億美元增長到4800億美元。類似地,ib在1993年郭士納入主前夕,因固守大型機業務而瀕臨破產,新任ceo果斷出售個人電腦部門後來成為聯想thinkpad),轉向企業級it服務,最終實現"大象跳舞"的轉型奇跡。這些商業案例印證了管理學家伊查克·愛迪思的"企業生命周期理論"——組織在成長過程中必然積累"組織剛性",如同茅草生長過密導致的根係盤結,需要定期"間苗"才能保持活力。當代數字經濟中的平台企業更是深諳此道:阿裡巴巴從電商拓展到金融、雲計算的生態布局,始終保持"隨時可以砍掉非核心業務"的危機意識,其內部"賽馬機製"本質上就是通過有序競爭防止組織僵化。
自然界的生態循環更直觀展現著"艱貞無咎"的生存智慧。亞馬遜雨林每年都會發生周期性火災,這些看似破壞性的自然現象,實則是生態係統自我更新的機製——過火後的林地釋放出礦物質,為新植物生長提供養分;耐火樹種的種子需要高溫刺激才能萌發;火勢清除下層植被後,反而減少了未來超級大火的風險。生態學家發現,人為乾預滅火反而會導致可燃物積累,引發更嚴重的生態災難。這種"創造性破壞"的自然法則,與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特提出的"創新理論"驚人相似——市場經濟通過企業破產商業火災)實現資源重組,推動技術迭代和產業升級。當諾基亞在2013年將手機業務出售給微軟時,其衰落為蘋果、穀歌等新興勢力騰出了發展空間,這種產業生態的自我淨化,恰似雨林大火後的萬物複蘇。
要實現"艱貞無咎"的目標,需要建立係統性的危機預警機製。漢代創立的"三公九卿"製度中,禦史大夫專門負責"典正法度,以職相參,總領百官,上下相監臨",其下設的十三州刺史更是直接對中央負責,定期巡查地方政治。這種監察體係如同人體的免疫係統,通過"六條問事"製度監察地方豪強、二千石官員不法行為等六項內容)及時發現政治病灶。唐代進一步完善為"一台三院"製禦史台下設台院、殿院、察院),形成覆蓋中央到地方的監察網絡。這種製度智慧在當代演化為日本的"防災文化"——從小學開始的地震演練、每家必備的"防災救援包"、遍布社區的應急食品儲備點,構建起全民參與的危機預防體係。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中,儘管造成巨大損失,但完善的應急機製使死亡人數遠低於類似規模的自然災害,印證了"艱貞"準備的重要價值。
豐田汽車的"安燈係統"andon)則將危機管理嵌入生產流程,成為現代企業"艱貞無咎"的典範。在豐田生產線上,任何員工發現異常都可拉動安燈繩,使生產線立即停止,直到問題解決。這種"停線文化"與其他企業"追求不停機"的效率導向形成鮮明對比,卻通過及時解決小問題防止大故障,實現了更高層次的整體優化。數據顯示,引入安燈係統後,豐田汽車的故障率下降76,而生產效率反而提升30。這恰如《周易·係辭》所言:"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無論是漢代的刺史監察、日本的全民防災,還是豐田的安燈係統,都揭示著同一個真理——危機預防比危機應對更重要,係統韌性比短期效率更持久。
結語
當我們將泰卦初九"拔茅茹,以其彙"的群體覺醒、九二"包荒,中行"的係統重構與九三"無平不陂"的危機預判串聯起來,便勾勒出一幅文明演進的完整圖譜。這三爻如同武功秘籍的"內功心法",初九是築基功法強調根基紮實,九二是招式變化講究剛柔並濟,九三是臨敵心法注重應變覺察,三者環環相扣形成完整的治理智慧體係。在這個充滿易變性voatiity)、不確定性uncertainty)、複雜性pexity)和模糊性abiguity)的vuca時代,這套古老智慧展現出驚人的現實解釋力。
喜歡天機地脈道請大家收藏:()天機地脈道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