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剝卦象解
此卦尉遲將軍與金牙鬥爭,卜得之,不利男子。
圖中:
婦人床上坐,風中燭,葫蘆在地,山下官人坐,冠巾掛木上,一結亂絲。
去舊生新之課群陰剝儘之象
儘賁飾之道,而後可亨。但飾之終,不戒,則必剝,故為之序。卦體為五陰一陽,乃意陰始自下生,漸長至極盛,群陰皆受剝於陽也。天地之間,山乃高大,但仍附於地上,此為頹剝之象也。外止內順,招剝之象也。而順且止,為處剝之道。
卦圖象解
一、婦人床上坐:必有暗災,陰人得勢,陽道衰弱,小人為主官。
二、燭在風中:險也。
三、葫蘆醫藥無救也;有暗計也。
四、繅絲事務繁冗。
五、山下官人坐:有靠山,但陰人為禍。
六、冠巾掛木上:求去之象;又有樂之象。
山地剝卦:陰陽失衡的古老預言
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星空中,《周易》猶如一顆璀璨的北極星,其六十四卦猶如環繞它的星宿,各自閃爍著洞悉世事的智慧光芒。而山地剝卦,便是其中一顆預示著陰陽消長、秩序更迭的特殊星辰。它並非簡單的占卜符號,更像是一台精密運轉的“陰陽八卦吐槽機”,以其獨特的卦象結構和爻辭寓意,專門針砭時弊,揭示當陰柔勢力過度膨脹、陽剛正氣漸趨衰微時,天地間所呈現的種種異象與危機。要理解這一卦的深意,我們首先需回溯《周易》成書的背景。這部凝聚著上古先民智慧的典籍,誕生於商周之際的社會大變革時期,彼時天命更迭、王權動蕩,人們迫切需要一套能夠解釋宇宙規律、指導人生實踐的哲學體係。剝卦,正是在這樣的曆史土壤中,對“盛極而衰”“物極必反”的宇宙法則做出的深刻詮釋,它像一位曆經滄桑的老者,用隱晦而精準的語言,向後世子孫傾訴著秩序崩壞時的警示與箴言。
《周易·剝卦》的卦象解析與尉遲將軍的警示
《周易》六十四卦,每一卦皆有其特定的序列與深意,剝卦位列第二十三,上承賁卦之文飾,下啟複卦之新生,恰如其分地處於事物由盛轉衰的關鍵節點。其卦象為“山地剝”,上卦為艮為山,下卦為坤為地,描繪的是高山沉穩地坐落在廣袤大地之上的景象。按常理推斷,山憑地而高,地承山之重,本該是穩如磐石、固若金湯之態,象征著國家根基深厚、社會秩序井然。然而,剝卦的精髓恰恰在於揭示這種表象之下的危機——那看似巍峨的高山,實則內部已被侵蝕得千瘡百孔,如同一位酩酊大醉的壯漢,腳步虛浮,隨時可能轟然倒塌。
深入剖析其爻象,這一危機便昭然若揭:六爻之中,前五爻皆為陰爻,唯有上九一爻為陽爻,孤零零地懸置於卦象頂端。這“五陰在下,一陽在上”的格局,形象地勾勒出陰柔勢力小人、邪祟、衰敗之氣)如潮水般湧來,層層剝蝕著陽剛正氣君子、正道、生機之力)的淒慘景象。那五陰爻,宛如一群貪婪的白蟻,從下至上啃噬著國家的梁柱;又似一群饑餓的狼群,將那僅存的陽剛之氣團團圍住,使其孤立無援,危在旦夕。這僅剩的上九陽爻,就像狂風暴雨中搖曳的燭火,微弱卻又倔強地閃爍著,代表著亂世中僅存的希望與堅守。
文本中提及的尉遲將軍與金牙鬥爭時卜得此卦,獲“不利男子”之警示,這絕非偶然。在古代卜筮文化中,“男子”常象征陽剛、主動、主導力量,而“不利男子”則直白地點明了當前局勢的核心矛盾——陰盛陽衰,小人得勢,正人君子步履維艱。這好比一鍋精心熬製的美味高湯,即將大功告成之際,卻不慎掉入了一隻令人作嘔的蒼蠅,瞬間敗壞了整鍋湯的品質。這不僅僅是對尉遲將軍個人命運的警示,更是對整個時代氛圍的精準診斷:當朝堂之上奸佞當道,忠良被排擠;當社會之中歪風邪氣盛行,正義被踐踏,便是剝卦的應驗之時。此時此刻,逞匹夫之勇非但無法扭轉乾坤,反而可能加速自身的毀滅。
剝卦意象的多維解讀:從婦人獨坐看陰柔僭越
剝卦的卦象猶如一幅內涵豐富的抽象畫,其中蘊含的意象紛繁複雜,每一個細節都折射出秩序崩壞時的種種亂象與警示。“婦人獨坐,跟個女王似的霸占著床榻”,這絕非對普通家庭生活場景的簡單描摹,而是對陰柔勢力過度膨脹、僭越陽剛正統地位的辛辣諷刺。在中國傳統的社會倫理與宇宙觀中,“男主外,女主內”、“天尊地卑,乾坤定矣”是維係社會秩序的基本準則。此處的“婦人獨坐床榻”,並不僅僅指代女性掌權,更深層次地指向一種非正常的權力結構——即本應處於輔助、順從地位的陰柔力量如宦官、外戚、奸臣等),憑借不正當手段竊取了核心權力,盤踞在本該屬於陽剛力量的位置上作威作福,顛倒乾坤。
曆史上諸多王朝的覆滅,都印證了這一意象的深刻洞察力。漢末的十常侍亂政,便是典型的“陰盛陽衰”之禍。漢靈帝時期,以張讓、趙忠為首的十二個宦官,玩弄權術,壟斷朝政,他們架空皇帝,橫征暴斂,迫害忠良,使得原本就風雨飄搖的東漢王朝雪上加霜。這些宦官,作為“刑餘之人”,在傳統觀念中屬於“陰類”,他們竊取皇權,正如“婦人獨坐床榻”,徹底打破了正常的統治秩序,最終引發了黃巾起義,拉開了三國亂世的序幕。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無獨有偶,唐中後期的宦官之禍更是登峰造極,他們甚至發展到可以廢立天子的地步。從唐肅宗時期的李輔國開始,宦官的勢力逐漸滲透到軍政大權。憲宗、敬宗皆為宦官所弑,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等皇帝的廢立,也幾乎全由宦官操縱。這些宦官,如同剝卦中的陰爻,一步步蠶食著皇權這僅存的“陽爻”,使得大唐王朝從輝煌的頂峰一路跌落,最終走向滅亡。這些曆史事件,無一不是“陽道衰弱”的大型“翻車現場”,其慘烈與混亂,與剝卦所預示的景象如出一轍,令人扼腕歎息。
風中殘燭與委地葫蘆剝世危機四伏之象
剝卦的意象群中,“風中燭”與“葫蘆委地”堪稱描繪剝世凶險局勢最生動的兩幅圖景。先言“風中燭”:一點微弱的燭火,在狂風之中被吹得東倒西歪,搖曳不定,光芒忽明忽滅甚至隨時可能熄滅。這燭火,象征著亂世之中岌岌可危的正道、真理、或是僅存的良知與希望火種;而那呼嘯的狂風,則代表著強大的黑暗勢力、社會的動蕩不安以及人心的浮躁險惡。置身於此種境地,個體的命運便如那風中殘燭一般,脆弱得不堪一擊;整個局勢更是凶險萬分如同走在萬丈懸崖邊的鋼絲之上稍有不慎便會墜入深淵粉身碎骨。
漢末三國時期著名的“黨錮之禍”便是風中殘燭的真實寫照。當時,以李膺為代表的清流士大夫,為了維護漢室正統匡扶社稷,與以宦官為代表的濁流勢力展開了殊死搏鬥。他們如同點點燭火,試圖照亮被黑暗籠罩的朝堂。然而,在強大的宦官勢力狂風)麵前,這些士大夫的力量顯得如此單薄。他們或被罷官免職,或被流放禁錮,甚至慘遭屠殺。李膺、範滂等名士之死,猶如燭火被狂風吹滅,換來的是“天下英雄,聞風喪膽”,漢王朝的最後一點希望之光也隨之黯淡。
再觀“葫蘆委地”,這一意象更是充滿了諷刺與悲涼。葫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特殊的象征意義,它常與“懸壺濟世”相聯係,代表著醫者的仁心、救世的良方、以及能夠承載福祉的器物。懸壺於市,意味著醫者以其醫術救濟世人;而葫蘆委地,則是指這救世的象征被隨意丟棄在地上,無人問津,蒙塵受辱。這背後折射出兩種可能其一,是世道衰敗到了極點,百姓病入膏肓已無藥可救,即便有良方妙法,也無力回天;其二,則是雖有救國救民的良策妙計,卻因小人當道、賢臣被貶而無法實施,如同明珠暗投,被棄置於垃圾桶中,任其蒙塵腐朽。
更令人憂慮的是,當葫蘆委地之時往往也是陰謀詭計滋生蔓延之際。那些竊據高位的陰柔小人,如同潛伏在暗處的毒蛇,不斷釋放著致命的毒藥。他們結黨營私,陷害忠良,篡改律令,搜刮民脂民膏。整個社會就像一個布滿了陷阱的巨大迷宮,人們在其中艱難跋涉,稍不留意便會落入圈套,家破人亡。明末崇禎年間,朝政被溫體仁、周延儒等奸相把持,他們排斥異己,黨同伐異,使得袁崇煥這樣的國之乾城蒙冤而死,孫傳庭等良將處處受製。此時的大明王朝,便如那委地的葫蘆,雖有救國之誌士,卻無可用之良策,最終在內憂外患的夾擊下轟然倒塌,“葫蘆委地”的悲涼景象令人唏噓不已。
繅絲之亂與山下官人剝世中君子的困境與愚者的幻象
剝卦所呈現的混亂世象,不僅體現在宏觀的政權更迭與社會動蕩,更深入到了個體命運與日常事務的層麵。“繅絲那一堆亂絲”,便是對“事務繁冗,糾纏不清”狀態的絕妙隱喻。繅絲本是將蠶繭抽出絲線的過程,需耐心、細致與條理。然而,當絲線纏繞成一團亂麻,毫無頭緒時,便象征著社會秩序的崩壞,規章製度的廢弛,以及各種事務的堆積與混亂。在這樣的境況下,即便是心懷正道、智慮深遠的君子,一旦陷入其中,也如同掉進了深不可測的沼澤地。
他們的精力被無休止的瑣碎事務、無意義的爭論、以及小人的攻訐與傾軋一點點消耗殆儘。今天要應對朝堂上的明槍暗箭,明天要處理地方上的扯皮推諉,後天又要麵對突如其來的誣告陷害。他們疲於奔命,焦頭爛額,根本無暇顧及國家大計、民生根本等真正重要的事情。久而久之,棱角被磨平,銳氣被挫消,原本清明的頭腦也變得昏沉,最終可能身陷囹圄,甚至同流合汙。
晚明時期的“東林黨爭”便是“繅絲之亂”的典型代表。東林黨人起初以清流自居,聚集於東林書院,評議朝政,針砭時弊,試圖挽救明王朝的頹勢。然而,隨著鬥爭的深入,他們逐漸偏離了初衷,與齊黨、楚黨、浙黨等其他派係陷入了無休止的黨爭。雙方圍繞著“國本之爭”、“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等事件互相攻訐,翻舊賬、扣帽子、搞人身攻擊,將朝政攪得烏煙瘴氣。原本旨在匡扶社稷的正義之舉,最終演變成了意氣用事、爭權奪利的工具。無數有識之士在這場漫長的“亂絲”糾纏中耗儘了心血,明朝的政治活力也因此喪失殆儘,加速了王朝的滅亡。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與君子深陷亂絲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山下官人的坐享其成”與“盲目依附”。“山下官人坐”描繪的是這樣一幅圖景一位官員或士人)背靠大山而坐,悠然自得,似乎以為有了堅實的靠山便可以高枕無憂,飛黃騰達。這裡的“山”,在剝卦的語境下,本就象征著那座根基已動、行將崩塌的“危山”。官人依靠著這樣的山,看似穩當,實則危險至極。這座山就像紙糊的老虎,外表看似強大,實則不堪一擊。一旦靠山倒塌,依附者必將隨之粉身碎骨。
唐玄宗時期的宰相李林甫,便是“山下官人”的典型。他憑借著對玄宗心思的揣摩和阿諛奉承的本領,深得皇帝寵信,權傾朝野長達十九年。他把玄宗比作自己堅固的“靠山”,認為隻要抱住這棵大樹,便能永保富貴。為此,他排斥異己,堵塞言路,甚至不惜陷害忠良,如張九齡、嚴挺之等賢相皆遭其排擠。然而,李林甫所倚仗的“山勢”玄宗的寵信與王朝的表麵繁榮)早已孕育著巨大的危機。他為了鞏固自身地位,重用安祿山等蕃將,為後來的“安史之亂”埋下了禍根。最終,李林甫雖在生前權傾一時,但死後仍被剝奪官爵,抄沒家產,子孫流放。他所依靠的“靠山”不僅未能庇護他,反而成為了壓垮他的最後一根稻草。這正應了剝卦的警示:在陰盛陽衰、根基動搖的時代,任何試圖依附腐朽勢力以求自保的行為,都無異於與虎謀皮,最終難逃覆滅的命運。
冠巾掛木與退而求樂剝世智者的生存之道
在剝卦所預示的陰雲密布、危機四伏的亂世之中,並非隻有絕望與毀滅,亦暗藏著智者的生存之道與全身之策。“冠巾掛木上”這一意象,便為我們揭示了在特定曆史條件下,一種極具智慧的選擇——“掛冠求去,退隱保身”。冠巾,在古代是士大夫身份與官職的象征,代表著權力、責任與榮耀。將冠巾懸掛於樹木之上,意味著主動卸去官職,放棄權位,選擇歸隱山林或田園,不再參與朝堂的紛爭與世俗的喧囂。
這一行為,並非懦弱的逃避,而是審時度勢後的理性抉擇,是“識時務者為俊傑”的體現。曆史上,許多智者在洞悉時局已無可挽回,或在功成名就、麵臨猜忌之時,選擇了掛冠而去,從而保全了自身名節與性命,並獲得了心靈的自由與安寧。春秋時期的範蠡,輔佐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最終興越滅吳,成就了不朽功勳。然而,在功成名就之後,範蠡深知“飛鳥儘,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毅然掛冠而去,泛舟五湖,經商致富,世稱“陶朱公”,得以善終。
漢初的張良,同樣是此道高手。他輔佐劉邦南征北戰,運籌帷幄,決勝千裡,為漢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但在天下安定之後,他目睹了韓信、彭越等功臣的悲慘結局,便以身體多病為由,主動辭去一切職務,潛心修道,最終得以全身而退,避免了兔死狗烹的厄運。範蠡與張良,皆如智慧的狐狸,嗅覺敏銳,能在危機潛伏之際及時抽身。
卸下冠巾所帶來的,不僅是生命的安全,更是一種“卸下重負的樂”。這種“樂”,是擺脫官場傾軋、明爭暗鬥後的輕鬆,是遠離爾虞我詐、人心險惡後的安寧,是回歸自然、順應本心後的自在。正如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在擔任彭澤縣令八十餘日後,因不願為五鬥米折腰向鄉裡小兒,毅然掛印而去,寫下了著名的《歸去來兮辭》。他將官場比作“樊籠”,將自己比作“久在樊籠裡,複得返自然”的鳥兒。歸隱田園後,儘管生活清貧,他卻享受到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恬淡與自由,找到了內心的真正快樂。
在剝卦所象征的“剝世”之中,“冠巾掛木”與“退而求樂”的智慧,為身處困境的君子指明了一條獨善其身、等待時機的道路。它不是消極的不作為,而是一種以退為進的策略,一種積蓄力量、保全火種的智慧。就如同在漫長的黑夜中找到了一盞明燈,它指引著人們在黑暗中堅守道義,保存實力,等待黎明的曙光。這種智慧,在今天看來,依然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在紛繁複雜、充滿誘惑的現代社會,懂得適時放下、回歸本真,亦是一種難得的人生境界。
說到剝卦精義,那更是一套一套的。“厚下安宅”,就是要像大地一樣老實巴交,穩穩當當。漢文帝就做得挺好,輕徭薄賦,跟老百姓一起休養生息,就像給國家這棵大樹澆澆水、施施肥,為後來的盛世打下了基礎。
“順而止之”,這“止”可不是啥都不乾,而是有講究的。唐肅宗急著收複二京,結果兵力分散,還不如李光弼守太原,穩穩地“止”住叛軍。崇禎要是早止住宮廷的奢侈浪費,說不定明朝還能多撐幾年。蘇軾烏台詩案後學會“止語”,才在貶謫裡保住了小命。
“碩果不食”,這上九那一陽,就像寒冬裡的一個小太陽,雖然小,但希望還在。文天祥在絕境裡彰顯孤忠大節,這就是希望的力量。要是善用這陽,就像北鬥星一樣,給大家指個方向。小人要是瞎折騰,最後就是自毀長城。
曆史上這剝卦之象也是到處都是。東漢戚宦之禍,那就是剝世的大集合,清流要是早點明白“順止之道”,說不定還能積攢點力量,不至於死得那麼慘。乾隆晚期,表麵上“十全武功”挺風光,實際上吏治腐敗得像個爛蘋果,和珅那夥人就像陰人得勢的小醜,國庫空虛得像個空口袋。嘉慶隻扳倒了和珅,就像把帽子掛在樹上,根本解決不了根本問題,還是擋不住衰敗的腳步。
山地剝卦就像一麵神奇的“曆史照妖鏡”,把秩序混亂時的危險和生機都照得清清楚楚。它可不是讓人乾等著完蛋,而是在最黑暗的時候,像大地一樣老實,像高山一樣穩當,等著那黎明的光。尉遲將軍得到“不利男子”的警示,這就好比是老天爺在耳邊喊:當世界被烏雲遮住,真正的勇敢不是像個愣頭青一樣往前衝,而是像大山一樣穩穩地站著,像大地一樣默默地扛著,用智慧等著那不可阻擋的——黎明之光!
“消息盈虛,終則有始。”剝極了就會反彈,這老天爺的循環規律就跟坐過山車似的。知道啥時候該停,啥時候該動,穩穩地打好基礎,君子就等著天時來敲門吧!
喜歡天機地脈道請大家收藏:()天機地脈道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