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利見大人”不是讓你抱大腿,是找“解題外掛”
卦辭裡還有句“利見大人,往有功也”。
“大人”不是指當官的,是懂行的明白人、能幫你破局的高手。
《易經》裡“大人”有三重含義:有德行、有智慧、有資源。
遇到蹇,自己死磕不如找“大人”——這不是慫,是“借力打力”的智慧。
一)“大人”可能是同事,可能是朋友,甚至是你媽
比如你做ppt卡殼,對著空白頁抓耳撓腮,這時候“大人”可能是隔壁工位會做動畫的小王,他教你個“平滑切換”技巧,五分鐘搞定;
比如你跟對象吵架,冷戰三天誰也不理,“大人”可能是共同好友小李,他一句“他其實是怕你生氣才沉默”,比你自己瞎猜“他不愛我了”強一百倍;
甚至你媽催婚時說的“找個踏實的”,可能也是“大人之語”——她吃過生活的苦,知道“穩定”比“浪漫”更重要當然,聽不聽看你)。
二)“當位貞吉”:領導用對人,公司才能渡劫
《易經》說“當位貞吉,以正邦也”——放在現代就是:領導要是能任用這種“明白人”,公司準能渡過難關。
當年華為被美國製裁,任正非沒硬剛,反而找了“大人”:一方麵加大研發,挖來全球頂尖芯片工程師;另一方麵拓展海外市場,找歐洲運營商合作。
這就是“用大人,正邦也”。
反之,要是領導跟個愣頭青似的,非要在寒冬裡擴張,比如某教育機構非要頂風做k12,結果政策一來,資金鏈斷倒閉——這就是“不知蹇時,自尋死路”。
四、象辭的終極奧義:遇到坎兒,先擼自己不是罵自己)
最後看象辭:“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修德。”
翻譯成人話:遇到坎兒,先彆急著怪彆人,先反思自己。
這裡的“反身”不是“自我攻擊”,是“找自己的可改進點”。
就像你上班總被罵,彆罵老板“眼瞎”,先想想“我是不是報表總出錯?”“溝通是不是沒說清楚?”;
就像你談戀愛總吵架,彆怪對象“脾氣差”,先想想“我是不是總忽略他的感受?”“是不是太任性了?”;
就像你減肥總反彈,彆怪“體質不好”,先想想“我是不是偷偷吃了炸雞?”“運動是不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一)“反身修德”是古代版“複盤”
孔子說“吾日三省吾身”,其實和“反身修德”是一個意思。
曾國藩打仗輸了,不怪士兵,先寫日記罵自己“指揮失誤”;
蘇軾被貶黃州,不怨朝廷,反而研究美食,寫出“日啖荔枝三百顆”;
王陽明龍場悟道,被貶蠻荒之地,不躺平,反而悟出“心即理”——
真正的強者,遇到坎兒先“向內看”,而不是“向外怨”。
二)“修德”不是當聖人,是“升級裝備”
有人覺得“修德”太玄乎,其實就是“讓自己變得更好”。
比如你總因為“嘴笨”得罪人,那就學溝通技巧;
比如你總因為“拖延”耽誤事,那就用番茄鐘法;
比如你總因為“焦慮”睡不著,那就練冥想——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這些都是“修德”,不是為了當聖人,是為了“下次遇到坎兒,我能扛得更穩”。
五、蹇卦不是“躺平說明書”,是“聰明闖關指南”
最後想跟大家說:
蹇卦從來不是告訴你“遇到坎兒就放棄”,而是告訴你“先慢下來,找對方法再衝”。
就像你煮麵,水開了先下麵條,不是馬上撈起來——要等它熟;
就像你種花,種子發芽前要先澆水施肥,不是拔苗助長——要等它長大;
就像你過坎兒,先“利西南”找平路,“見大人”找幫忙,“反身修德”攢力氣——等時機到了,再“貞吉”通關。
一)現代人的“蹇”,大多是“自找的”
現在的我們,太急了。
急著升職、急著買房、急著脫單,稍微慢一點就焦慮得不行。
但《易經》早說了:“蹇,難也,險在前也。”
有些坎兒,是生活給你的“減速帶”,逼你慢下來,看看方向對不對。
就像你開車開太快,導航提示“前方彎道,請減速”——不是故意刁難你,是怕你翻車。
二)“貞吉”不是終點,是“再來一局”的勇氣
最後,“貞吉”是什麼?是“守正道,得吉祥”,更是“就算失敗,也能重新再來”。
就像愛迪生發明電燈,試了上千種材料,最後說“我沒有失敗,我隻是找到了上千種不適合做燈絲的材料”;
就像j.k.羅琳被拒12次,最後寫出《哈利波特》——“所有的坎兒,都是為了讓我成為更好的作家”;
就像你我,今天遇到的“蹇”,可能就是明天故事裡的“勳章”。
最後送大家一句蹇卦的“現代翻譯”:
遇到坎兒彆慌,先繞開死胡同利西南),找明白人問問利見大人),反思下自己哪裡能改反身修德)——
等這些都做了,你會發現:
所謂“蹇”,不過是生活給你的“小考驗”,熬過去,就是更牛的自己。
喜歡天機地脈道請大家收藏:()天機地脈道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