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未央宮,承明殿。
大漢皇帝劉禪,端坐在龍椅之上,神色凝重。殿內,氣氛肅穆,隻有幾名近侍,屏息靜立。
自大戰開始後,長安與荊州之間的聯係,便因路途遙遠、山道崎嶇而時有阻滯,消息往來更是艱難。前線戰報,往往滯後數日,甚至十餘日才能抵達長安。
劉禪,這位在世人眼中略顯“平庸”的君主,此刻卻展現出了一位帝王應有的敏銳。他雖然沒有收到荊州戰場的詳細戰報,但一則來自潼關的緊急軍情,卻讓他對荊州的情況,有了大致的判斷。
“陛下,潼關急報!”宦官黃皓顫巍巍地呈上軍報。
劉禪接過,迅速掃視。軍報的內容,如同晴天霹靂:曹魏大將軍曹爽,親率十五萬大軍,浩浩蕩蕩,直撲潼關!
“十五萬……”劉禪的指節,因為用力而微微泛白。他緩緩合上軍報,目光深邃,望向殿外那片高遠的天空。
“曹爽此番,傾儘全力,隻為潼關。”劉禪的聲音,在殿內回蕩,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疲憊,“他為何選擇此時,猛攻潼關?”
他沒有問任何人,而是自問自答。
“潼關,乃我大漢關中門戶,兵家必爭之地。然,魏軍曆來以荊州為重,視其為南下之基。鐘會出兵荊州,意圖何在,朕心知肚明。”
“如今,曹爽卻棄荊州而顧潼關,這隻能說明一個問題……”
劉禪的眼神,陡然銳利起來,如同兩把出鞘的利劍。
“說明鐘會,在荊州,吃了大虧!”
殿內眾人,無不心頭一震。陛下雖然深居宮中,卻能憑著寥寥數語,洞悉千裡之外的戰局,這等智慧,遠非他們所能及。
劉禪猛地站起身,踱步至殿中,背負雙手。
“長兄,果然不負朕望!”他的語氣中,帶著一絲欣慰,又帶著一絲擔憂。欣慰陸瑁能挫敗鐘會,擔憂荊州戰局的複雜與凶險。
“但眼下,潼關之危,迫在眉睫。”劉禪深吸一口氣,他知道,此刻最需要做的,是集中全國之力,應對這來自北方的巨大壓力。
“傳朕旨意!”劉禪的聲音,變得威嚴而果決,“命大司馬大將軍薑維,即刻率領長安五萬新軍,星夜兼程,馳援潼關!與征西將軍龐德,合兵一處,務必死守潼關,寸步不讓!”
“再傳旨漢中,命漢中都督胡濟,嚴密戒備,隨時準備支援潼關!”
“同時,嚴令荊州陸瑁,務必穩住戰局,不得有失!朕知他困境,然,國之大計,以潼關為重!荊州,須自求多福!”
最後一句,劉禪說得極其沉重。他知道,這意味著,荊州將麵臨前所未有的壓力,而他,作為皇帝,此刻卻無法提供任何實質性的援助。他隻能將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陸瑁那深不可測的智謀之上。
黃皓領命,匆匆而去。承明殿內,再次陷入一片死寂。劉禪望向北方,眼中充滿了對天下大勢的憂慮,以及對前線將士的牽掛。
潼關,天下雄關。
這座橫亙於黃河與秦嶺之間的要塞,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其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稱。
此刻,關隘之上,旌旗獵獵,刀槍如林。蜀漢征西將軍龐德,身披重甲,手持大刀,如同一尊鐵塔般,屹立在城頭。他的臉上,寫滿了堅毅與凝重。
“將軍!”一名斥候飛奔上城頭,“大司馬的五萬新軍,已經抵達關下!”
龐德聞言,眼中精光一閃。
薑維,終於來了!
不多時,薑維一襲儒雅的青色甲胄,在眾將簇擁下,登上了潼關城樓。他麵容平靜,目光如炬,掃視著關內外的一切。
“大司馬!”龐德抱拳行禮,聲音洪亮。
“龐將軍,辛苦了。”薑維回禮,目光落在關外那片廣闊的平原上。
平原之上,旌旗蔽日,營帳連綿。曹魏十五萬大軍,如同黑色的潮水,鋪天蓋地,一眼望不到儘頭。那股磅礴的殺氣,即便隔著高大的城牆,也讓人感到窒息。
“曹爽……果然傾巢而出。”薑維輕聲自語,語氣中聽不出絲毫的擔憂,隻有一種,對即將到來大戰的,冷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