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皇宮,正殿之上,縞素被暫時撤去,換上了代表著皇權交接的,莊嚴的儀仗。
新君劉禪,在文武百官的簇擁下,身著冕服,頭戴冠冕,一步一步,登上了那座他既熟悉又陌生的,至高無上的龍椅。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他的臉上,還帶著一絲少年的稚氣與悲傷,但眼神中,卻也努力地,想要展現出屬於帝王的威嚴。
登基大典,由丞相諸葛亮,與中都護陸瑁,共同主持。
諸葛亮手捧先帝遺詔,再次當眾宣讀,申明新君繼位的合法性與正統性。
陸瑁則手持傳國玉璽,代表著軍方與輔政大臣,將這象征著天下權柄的神器,鄭重地,交到了新君劉禪的手中。
“陛下,請受玉璽。”
劉禪伸出還有些顫抖的雙手,接過了那沉甸甸的玉璽。當他的手指,觸碰到那冰涼的玉石時,他知道,從這一刻起,他不再是太子,而是,大漢的皇帝。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殿下,文武百官,山呼海嘯,齊齊跪倒在地。
新的時代,在這一刻,正式開啟。
簡單的登基儀式結束後,諸葛亮以丞相之名,當庭宣布了幾項穩定大局的決定:
一、尊大行皇帝為“漢昭烈皇帝”,廟號“烈祖”,以彰其不世之功。
二、尊吳皇後為皇太後,居長樂宮。
三、大赦天下,與民更始,以示新君之仁德。
四、全國繼續服喪,具體禮儀由禮部會同博士,頒行天下。
五、昭烈皇帝梓宮暫奉於宮中正殿,由皇家禁軍日夜守護,待萬年陵寢修築完畢後,再擇吉日隆重安葬。
六、新皇年號改元“建興”,寓意繼承先帝遺誌,建立興複之功。
各項事宜宣布完畢,新帝劉禪在群臣的簇擁下,神情肅穆地退回後宮。他稚嫩的肩膀,從此刻起,正式扛起了四百年大漢的國祚。
百官散去後,諸葛亮並未休息,而是立刻召集了陸瑁、趙雲、以及侍中董允、中郎將費禕、尚書令蔣琬等核心成員,於偏殿議事。這,是建興朝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核心會議。
“陛下登基儀式已畢,朝局算是初步穩定。”諸葛亮揉了揉疲憊的眉心,他已經兩夜未曾合眼,但精神依舊矍鑠。“但眼下,仍有幾件大事需刻不容緩。”
他的目光,首先看向費禕:“文偉,各地,特彆是南中、江州等地,對先帝賓天、新君即位的反應如何?可有異動?”
費禕手持文書,起身拱手道:“回丞相,各地文書已陸續發出,派往各地的信使亦在嚴密監控之中。目前除了一些地方豪強略有觀望外,大部分郡縣尚算平穩。隻是南中方麵,雖已加派人手安撫各部首領,送去厚禮,暫時未有大規模異動的情報。但建寧太守雍闓等人之心,不得不防。”
諸葛亮沉重地點頭:“南中乃心腹之患,蠻夷反複,非一日之寒。待國喪之後,必須設法徹底解決。此事,還需子璋你多費心思,你的情報網遍布天下,可先行收集情報,預作籌謀。”
他又轉向趙雲和陸瑁:“子璋、子龍,國喪期間,成都及周邊防務絕不可鬆懈。曹魏、東吳那邊,想必很快就會得到我朝國喪的消息,他們的反應,將是我等麵臨的第一個重大考驗。必須嚴密布防,特彆是東部和北部邊境。”
陸瑁沉聲道:“丞相放心,東部荊州一線,臣已密信元直,請他協助嶽父穩定防務。永安宮方向,亦有陳到將軍的白毦兵駐守,可隨時策應荊州。”
趙雲接口道:“漢中魏將軍處已有回音,他來信說,人可死,漢中不可失,誓死鎮守漢中,絕不負先帝所托。涼州翼德與士元,雖悲痛萬分,亦已加強戒備。成都禁軍及城防,末將亦已安排妥當,請丞相寬心。”
諸葛亮微微頷首,聽著這一條條有條不紊的回報,他那顆懸著的心,才稍稍放下。他目光掃過眾人,聲音中充滿了堅定與期許:“先帝大業未竟,我等身負托孤之重,前路艱險,波詭雲譎,唯有同心同德,勵精圖治,方能上報先帝知遇之恩,下安黎民百姓。接下來的日子,諸位,辛苦了。”
在場眾人,無論文武,皆起身離席,對著諸葛亮,對著這位大漢帝國的擎天之柱,深深一揖。
眾人齊聲道:“敢不效死,以報陛下!”
喜歡輔佐漢室,重振三國請大家收藏:()輔佐漢室,重振三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