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興元年深秋,江南的天空低垂著厚重的雲層,武昌城內氣氛凝重。
西蜀使者鄧芝的到來,如同一顆石子投入平靜的湖麵,在東吳朝堂激起了層層漣漪。孫權正與群臣商議如何應對這位不速之客,大殿內燭火搖曳,映照著眾人思慮重重的麵容。
"報——西蜀使臣鄧芝已抵城外,求見大王!"
傳令兵的聲音剛落,朝堂上便響起一片議論聲。孫權端坐龍椅之上,碧眼如炬,掃視群臣,最終將目光落在了首席謀士張昭身上。
張昭捋著長須,緩步上前,拱手道:"大王,老臣以為,此人來意不善。"
"哦?愛卿何出此言?"孫權微微前傾身體,顯出幾分興趣。
張昭冷笑一聲,眼中閃過一絲精光:"此又是諸葛亮退兵之計,遣鄧芝為說客也。那諸葛孔明深知大王與魏王曹丕已有盟約,故意派人前來挑撥離間,意圖破壞我吳魏聯盟。"
孫權眉頭微蹙,沉吟片刻,問道:"當何以答之?若直接拒見,恐怕不妥;若見了他,又恐被其三寸不爛之舌所惑。"
張昭眼中閃過一絲狠厲,上前一步,壓低聲音道:"先於殿前立一大鼎,貯油數百斤,下用炭燒。待油沸騰之時,可選身長麵大武士一千人,各執刀在手,從宮門前直擺至殿上,形成一條死亡之路。卻喚鄧芝入見。"
他的聲音越發陰冷:"休等此人開言下說詞,責以酈食其說齊故事,直言他是來效仿酈食其遊說齊國之舉,然後依照齊王烹殺酈食其的先例,烹之!"
張昭眼中閃爍著自信的光芒:"看其人如何對答。若他膽怯,則我等可輕而易舉地將其嚇退;若他強辯,則可借機除之,以絕後患!"
孫權聽罷,眼中閃過一絲殘忍的笑意。他輕輕敲擊著龍椅扶手,思索片刻,終於點頭道:"好!就依愛卿之計。"
於是,權從其言,遂立油鼎,命人在大殿前搭起一座巨大的銅鼎,注入上等香油數百斤,下方燃起熊熊烈火。不多時,油已開始冒泡,熱氣騰騰,散發出一種令人毛骨悚然的氣息。
同時,命武士立於左右,各執軍器。這些精挑細選的武士,個個身高八尺,膀闊腰圓,手持明晃晃的兵刃,麵無表情地站立在從宮門到大殿的路上,形成了一條令人窒息的死亡走廊。
準備就緒,孫權端坐於龍椅之上,嘴角掛著一絲冷笑,召鄧芝入宮。
鄧芝站在武昌宮門外,望著那巍峨的宮牆,心中毫無懼色。
作為諸葛亮親自挑選的使者,他深知此行的凶險。臨行前,丞相道:"伯苗,孫權性剛而好自用,其麾下張昭等人,必會設計難你。無論他們如何威脅,你隻需記住:大義在我,氣勢不可輸!"
回想起丞相的囑托,鄧芝深吸一口氣,整衣冠而入。
行至宮門前,一幅令常人膽寒的景象映入眼簾:隻見兩行武士,威風凜凜,個個身材魁梧,麵容冷峻,各持鋼刀、大斧、長戟、短劍,寒光閃閃,直列至殿上。這些武士目光如刀,緊盯著鄧芝的一舉一動,似乎隨時準備將這位不速之客碎屍萬段。
鄧芝心中了然:這是東吳設下的第一重心理關卡,意在以武力震懾,使他心生畏懼,亂了方寸。
然而,鄧芝曉其意,並無懼色。他挺直腰杆,目不斜視,昂然而行。那從容不迫的步伐,那泰然自若的神情,反倒使那些威武的士兵感到一絲不安——這個看似文弱的書生,為何如此鎮定?
至殿前,更加駭人的一幕出現在眼前:又見鼎鑊內熱油正沸,滾滾油浪翻騰,發出"滋滋"的聲響,熱氣蒸騰而上,散發出一種令人窒息的氣息。這巨大的銅鼎,顯然是為他準備的!
左右武士以目視之,眼中滿是幸災樂禍之色,似乎在說:"看吧,這就是你的下場!"
麵對這赤裸裸的死亡威脅,鄧芝非但沒有流露出絲毫懼色,反而微微而笑。那笑容中,既有對死亡的蔑視,也有對東吳如此小家子氣的嘲諷。
近臣引至簾前,鄧芝站定,目光如炬,直視前方那垂下的珠簾,簾後隱約可見一道威嚴的身影——那正是東吳之主孫權。
按照禮節,臣子見君王,當行三跪九叩之禮。然而,鄧芝長揖不拜,隻是微微欠身,行了一個平等國家使節之間的禮節。
這一舉動,立刻激怒了簾後的孫權。孫權令卷起珠簾,露出那張威嚴而又帶著怒氣的麵容。他大喝道:"看見吾,為何不拜!"
麵對孫權的怒喝,鄧芝絲毫不懼,昂然而答道:"上國天使,不拜小邦之主。"
這句話如同一記耳光,狠狠地抽在了孫權的臉上!在場的東吳文武百官,無不倒吸一口涼氣——這位西蜀使者,竟敢如此狂妄,直言蜀漢為"上國",而稱東吳為"小邦"!
孫權的臉色瞬間變得鐵青,大怒道:"汝不自料,欲掉三寸之舌,效酈生說齊乎!"他指著那口沸騰的油鼎,冷笑道:"可速入油鼎!"
這是赤裸裸的死亡威脅!然而,鄧芝非但沒有流露出絲毫懼色,反而大笑起來,笑聲在大殿中回蕩,充滿了譏諷與不屑。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人皆言東吳多賢,誰知今日一見,竟是如此膽小如鼠,誰想懼一儒生!"鄧芝的聲音不大,卻字字如刀,直刺孫權心窩。
孫權被這一笑激得怒火中燒,轉怒道:"孤何懼爾一匹夫耶?"
鄧芝目光如電,直視孫權,反唇相譏:"既不懼鄧伯苗,何愁來說汝等也?大王若真有膽識,何不放下成見,聽我一言?若我言之有理,大王采納;若無理,再將我投入油鼎,又有何妨?"
孫權深吸一口氣,強壓下心中的怒火,冷冷地說:"爾欲為諸葛亮作說客,來說孤絕魏向蜀,是否?"
鄧芝微微一笑,不卑不亢地回答:"吾乃蜀中一儒生,特為吳國利害而來。非為大漢謀利,實為吳國前程計。乃設兵陳鼎,以拒一使,何其局量之不能容物耶!"
權聞言惶愧,意識到自己的行為確實有失大國風範。他略一思索,即叱退武士,揮手示意那些持刀侍衛退下,又命人將那口沸騰的油鼎撤去。
隨後,他命鄧芝上殿,態度明顯緩和,賜坐而問道:"吳、魏之利害若何?願先生教我。"
鄧芝見孫權態度轉變,心中暗喜,知道自己已經成功地邁出了第一步。他不急不緩地踱步上殿,在孫權示意的座位上坐下,目光炯炯地看著這位東吳之主。
鄧芝道:"大王欲與漢和,還是欲與魏和?"
孫權沉吟片刻,謹慎地回答:"孤正欲與漢主講和;但恐漢主年輕識淺,不能全始全終耳。"
鄧芝聽出了孫權話中的試探,心中了然。他知道,現在是展示自己辯才的時候了。
鄧芝道:"大王乃命世之英豪,江東霸主,智勇雙全;諸葛亮亦一時之俊傑,治國安邦,無人能及;更有陸瑁,治軍打仗,從未一敗。漢有山川之險,有涼州騎兵,更有精良荊州誰水師,易守難攻;吳有三江之固,水網縱橫。若二國連合,共為唇齒,互為犄角,進則可以兼吞天下,共討曹魏;退則可以鼎足而立,各保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