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依舊,樊星閣總部的節奏卻不再輕快。
新業務的推進並未如預想般順利。自與“智瞳科技”簽約、宣布進軍智能科技和新能源汽車供應鏈以來,外界質疑聲不斷,而內部的問題也逐漸浮現。
數據繁雜,流程混亂,團隊經驗不足,技術短板明顯……種種問題像潮水般湧來,讓原本高漲的士氣迅速冷卻。
林娜站在會議室門口,手裡抱著一疊厚厚的文件,眉頭緊鎖。她已經連續三天協調各部門提交新業務進展報告,可結果卻不儘人意——信息零散,格式不一,甚至有些部門根本沒按時完成任務。
“你們到底有沒有意識到我們現在的情況?”她在會議上忍不住提高了聲音,“這不是一場簡單的商業拓展,而是我們能否真正轉型的關鍵!”
但回應她的,是一片沉默。
孫明看著手中的財務報表,臉色愈發沉重。他負責評估資金流動情況,卻發現新業務的資金消耗遠超預期,而回報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短短一個月內,已有兩個項目出現虧損,其中一個更是因為市場誤判導致庫存積壓,損失不小。
“我們必須立刻調整策略。”他在核心會議上提出,“否則,不隻是虧損的問題,連帶整個樊星閣的運營都會受影響。”
張濤點頭附議:“我們的切入點是對的,但在執行層麵出了大問題。市場調研不夠深入,團隊磨合不到位,再加上對行業的理解還停留在表麵,導致決策滯後,行動遲緩。”
陸軒坐在會議桌的一端,聽著眾人的發言,目光沉靜如湖。
他知道,這是一場真正的考驗。
曾經的校園爭鬥、街頭火拚,靠的是勇氣與義氣;而如今麵對的是看不見硝煙的戰場,是邏輯、數據、效率與戰略的較量。
“所有人聽好。”他緩緩開口,聲音不高,卻帶著不容置疑的力量,“我們不是來試錯的,是來贏的。失敗可以接受,但不能容忍毫無意義的失敗。”
他站起身,走到白板前,寫下三個字:穩、準、狠。
“第一,穩住現有資源,確保主乾業務不受影響;第二,精準定位問題,找出關鍵症結;第三,必須有人為錯誤買單,才能避免下一次失誤。”
他看向林娜:“你繼續協調數據彙總,明天之前我要看到完整的業務進度表。”
又轉向孫明:“你重新核算所有項目的成本與收益,列出優先級,我們要砍掉那些沒有潛力的‘雞肋’項目。”
最後,他看向張濤:“你親自帶隊,去查清楚我們為什麼會判斷失誤,是誰主導了哪些錯誤決策。”
三人點頭領命,氣氛重新緊張起來。
接下來的幾天裡,樊星閣進入了前所未有的高壓狀態。
林娜帶領行政團隊加班加點整理數據,將分散在多個部門的信息集中歸檔,並製定了統一的彙報模板,提升了整體效率。
孫明則徹夜分析財務數據,最終篩選出五個重點虧損項目,並建議立即終止其中兩個無增長空間的業務線,同時削減相關團隊編製。
張濤則深入調查市場誤判的原因,發現竟是最初的情報來源有誤,導致整體戰略方向偏差。而提供情報的人,正是馬亮手下的一個年輕成員。
“這是個教訓。”張濤在彙報中說,“我們太急於擴張,忽略了最基礎的情報核實流程。如果當初多問幾個為什麼,或許就能避免這場損失。”
馬亮低頭不語,心中五味雜陳。
“這不是誰的責任問題。”陸軒打斷了他的自責,“這是我們整個係統的漏洞。從現在開始,情報必須經過三重驗證,任何重大決策都必須建立在可靠的數據基礎上。”
眾人點頭,眼神中多了幾分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