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未散,夜色卻已悄然褪去。樊星閣的新市場辦事處內,氣氛比往日更加凝重。
陸軒站在會議室中央,目光如炬,掃過在場眾人。張濤、趙宇、孫明、馬亮等人齊聚一堂,神情各異,或沉思,或焦慮,或躍躍欲試。
“我們已經站穩腳跟。”陸軒開口,聲音不高,卻帶著不容置疑的堅定,“接下來,不是維持現狀,而是謀發展。”
他頓了頓,繼續說道:“新市場的潛力遠不止於此,我們要做的,是把根紮得更深,枝葉伸得更廣。”
會議桌上的氣氛頓時緊繃起來。
“可是……”一名負責人遲疑地開口,“我們現在才剛打開局麵,資金和人力都還沒完全理順,貿然加大投入,風險會不會太大?”
此言一出,不少人紛紛點頭,眼神中透著猶豫與擔憂。
陸軒沒有立刻反駁,而是拿起一份報告,輕輕翻開:“這是過去三個月的營收數據,還有對本地消費趨勢的分析。”他將文件推到桌中央,“從數據來看,我們的品牌認知度正在穩步上升,客戶忠誠度也在提高。更重要的是——”他抬起頭,語氣一轉,“這裡還有一個尚未被開發的細分領域,利潤空間巨大。”
會議室陷入短暫沉默。
趙宇率先打破僵局:“如果這個方向能成功切入,不僅能提升市場份額,還能形成差異化優勢。”
“問題是,怎麼切入?”另一名負責人皺眉。
“分階段投入。”陸軒緩緩道,“第一階段以小規模試點為主,控製成本的同時積累經驗;第二階段根據反饋調整策略,全麵鋪開。同時製定應急方案,確保即使遇到突發情況,也能迅速應對。”
他的話語落地,如同一塊石子投入湖心,激起層層漣漪。
“我同意。”胡軍第一個表態,“我們一路走來,靠的從來不是等風停,而是迎風上。”
“我也支持。”張濤咧嘴一笑,“機會永遠留給敢拚的人。”
見幾位核心成員紛紛表態,原先持觀望態度的人也逐漸鬆動。
會議最終達成一致意見:樊星閣將在新市場啟動新一輪戰略布局,重點拓展該細分領域,並同步優化現有業務結構,為長期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決策既定,行動便緊隨其後。
接下來的日子裡,樊星閣進入高速運轉狀態。
孫明帶領財務團隊重新梳理資金流向,確保每一筆投資都能發揮最大效益;馬亮則調動情報網絡,搜集行業動態與競爭對手信息,為戰略部署提供精準參考。
與此同時,張濤和趙宇親自帶隊,深入市場一線,了解客戶需求,收集反饋意見。
“很多人其實對我們有誤解。”張濤一邊翻看記錄本,一邊感慨,“他們以為我們隻是個外來勢力,但其實我們願意傾聽、合作、共贏。”
“所以我們要做的,不隻是賣產品。”趙宇點頭,“而是建立信任。”
為了更好地推動項目落地,陸軒還特彆邀請了幾位業內專家參與論證,確保計劃的科學性與可執行性。
“你們的想法很大膽。”一位年長的顧問看著方案,微微頷首,“但也正因為大膽,才有突破的可能。”
“我們不怕挑戰。”陸軒微笑回應,“隻怕止步不前。”
然而,真正讓所有人振奮的,是員工們的反應。
動員大會當天,整個辦事處座無虛席。
陸軒站在台上,目光掃過一張張年輕的麵孔。他沒有多說什麼華麗的辭藻,隻是一字一句地說: